我已授权

注册

山东大学“学伴”项目引争议,留学生“超国民待遇”何时休?

2019-07-14 18:05:10 和讯名家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近日,山东大学中外学生“学伴”( Buddy)项目再次引发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现象的争论,不少人更将其解读为是讨好留学生,还脑补了某种暧昧色彩。

  7月11日,山大回应“学伴”项目,称计划最初从2016年开始施行,施行后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报名积极,学生反馈也比较好”。不过,被网友批评为“有官气”“毫无求生欲”的校方回应,并未能平息汹涌舆情

  7月12日,山大再次回应,称项目不存在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的情况,而参与项目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该声明同时称,山东大学将对“学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工作,不负社会各界对山东大学的期望。

  对此,《人民日报》官微评论称,公众情绪的内核,无非对办学姿态的追问。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多年,中国已习惯平视世界,许多“特别待遇”不见了,更多“一视同仁”在诞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尊重。争创双一流之路,终究由文化自信铺就。

  事实上,本次山东大学“学伴”项目之所以招致网友的激烈批评与质疑,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与近年来国内发生多起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类似争议事件,导致不满情绪的积压有关。

  中国的留学生比例偏低,留学生产业落后,自然想要追赶。又赶上“一带一路”倡议,自然想要加强对各国青年的影响和交流。然而,目标确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走偏”的问题。

  观察者网刊发的山东大学校友文章《作为山东大学校友,谈谈如何真正地尊重留学生》称,一些新兴高校里的学院领导表示,他们也会批评引进留学生工作太粗不讲质量,批评崇洋媚外,但最后又会补一句:引进留学生有指标,缺口太大,没办法啊……

  为了完成指标,用什么办法最容易?当然是用钱,用待遇,以及降低门槛。所以近年传出很多类似的引起争议的新闻——

  比如五道口某名校规定“针对国际(本科)生取消笔试、采用申请-审核制”;比如广西某高校,留学生住着新楼,阳台,落地窗,单间,热水,小厨房,中国学生还在八人间,上下铺,老楼房;比如无锡某学院疑似强迫学生搬到条件较差的旧宿舍,把好宿舍“让”给留学生;比如福建某留学生暴力抗拒交警执法,仅被教育,而做出同样举动的中国男子则被刑拘;……

  文章称,这些信息真真假假,也不免掺杂过度臆测,不必都信,但也确实传达出一种总体性的焦虑和不满,有更大的社会背景。外国人在中国遇到优待的故事,在过去是体现“礼仪之邦”风范,在中国人自信提高而西方人自己不断挥舞“文明冲突论”的今天,则越来越显得扎眼。

  文章指出,对于决策者来说,一定要明确思想路线,告诉教育工作者,要自信自尊。高看留学生,不是真正的尊重留学生。平等和平视,才是真正的尊重。留学产业需要发展,但不应该只在数字上搞大跃进,更不应该亦步亦趋美国模式,美国各项事业的金钱化不是正道。而吸引人也不是靠奉迎巴结。

  澎湃新闻评论文章《山大或许有委屈,但真的该反思“学伴”制度了》表示,对山东大学“学伴”的舆论反弹,或许有过度阐释的成分,但是其中所反映的普遍情绪也值得重视。

  文章称,在过去很多年,中国大学普遍把吸引更多留学生看成是提高自己排名的一种手段,这大概和“国际化”指标有关。很多学校仓促成立“留学生院”,制造真假难辨的留学繁荣,为了多招一些留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这与当时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对留学生吸引力不够的大背景有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大学都为留学生开出了高于本国学生的服务。济南的另一所大学,最近就让中国学生搬出,腾出留学生宿舍,并且安装了空调。山大的“学伴”制度,也属于这一性质。

  一些中国的女大学生喜欢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毋庸置疑,肯定有想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了解外国文化等正面且实际的考虑。在过去很多年,这也是中国学生当“学伴”的主要目的。如今被赋予特别的联想,她们也会和山大一样感到委屈。

  但是,到了2019年,确实是该反思的时候了。人们希望能够更友善也更平等地对待留学生,希望大学不要单纯追求留学生的数量,而应当回归到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的初衷上来。

  2018年山大“学伴”参与现场 图片来自山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对于上述事件,《半月谈》也发布评论文章提出质疑。文章称,近年来,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做法已经引发社会普遍不满。或者是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或者是降低入学门槛,或者是提供优于国内学生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在学习和考试上大开各种方便之门……更有甚者,挤占、挪用原本为国内学生使用的各种资源用于招徕留学生。

  这些优待行为的动机不难理解,都是为了满足高校“国际化”的需要,增加“一流大学”标准所需的国际生数量,为高校的成绩单添上亮丽的一笔。问题是,高校特殊优待留学生造就的“国际化”成效如何?作为一项使用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的项目,各高校能否向社会提供一份评估报告?

  半月谈指出,以外资企业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企的“超国民待遇”正在消失,外企以“本地化”形象融入中国经济生活、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已是新的常态。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针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显得格外刺眼,更何况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面对汹涌的民意,中国社会该如何正确对待留学生?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发表评论称,国家越来越开放、社会越来越进步,中国早过了“把洋人当菩萨”的阶段。对于外国友人,中国民众向来是善意和友好的,给予一定优待也是长期以来的习惯,这对于增进中外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如果在制度和法治问题上,完全根据国籍“见人下菜碟”,则会动摇民众的基本信任。让外国留学生学会尊重中国的法律和制度,这才是平等基础上的真正友好,才是可以持续的真正友好。

  文章表示,前段时间,美国NBA球星哈登被上海交警处罚后网友一片点赞,大概就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友好是情感,而法治是底线。对于“老外”,国民待遇就是最好礼遇。

  2018年山大“学伴”参与现场 图片来自山大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

  《环球时报》评论文章也表达了类似看法。文章指出,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从相对比较高变成普通化或者说“国民化”,这是大势所趋。当然,外国人毕竟是外国人,中国人同他们的交流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在与一个外国人打交道”,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会有这样的意识。外国人的身份仍会意味着一些特殊的东西,它们有的是照顾和帮助,有的是限制。

  文章称,大体来说,我们认为给外国人一些帮助他们适应陌生社会的特殊照顾,作为中国这样的有悠久文明及好客传统的社会来说,不应被视为“崇洋媚外”。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过多使用“崇洋媚外”的角度观察事物,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旧时代给我们现代心理留下的阴影。

  当然,中国社会治理的各种杠杆必须对外国人一视同仁,确保他们不对中国的社会秩序造成扰乱。有些专属中国公民的权利和福利他们也是不能享受的。一旦外国人在中国犯案,该怎么处理应当诉诸当地、也就是中国法律。这些都是国际化程度高的社会对待外国人的通常做法,也成为了国际社会通行的规则。

  文章指出,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中国社会要逐渐摆脱应该怎么做的价值判断,而要更多从中国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比如中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在培育那些国家未来的知华甚至亲华派,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亲近感有可能增加这项工作的长远回报。尽管这注定不是精准的投资方式,但各国的经验表明,它是一项较高成功概率的国家利益增进方式。

  当然,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这项工作,是值得认真探讨、总结的。给留学生过多照顾,甚至在待遇上特殊化,很可能不利于他们与中国社会的亲近,也与中外关系的现实情形难以契合。

  要看到,中国社会、包括中国大学的国际化都经验不足,怎么做才恰到好处,这是个相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我们无需过于就此纠结,它更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重庆马路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