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表示,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从2007年的约10%大幅降至2018年的0.4%,中国外部头寸已基本符合中期经济基本面,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出口拉动,而转向内需驱动。
IMF认为,2007年以来中国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大幅下降,是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疲软、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出中国经济再平衡取得显著进展。
事实上,就全球而言,经常账户总顺差和逆差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约6%大幅降至2018年的3%,而且由新兴经济体转移至发达经济体。比如经常账户顺差过大的主要是欧元区经济体和韩国、新加坡等,经常账户逆差过大的主要有美国、英国、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等。中国目前经常账户与经济基本面总体相符。
当年中国因经常项目顺差过大,被美国常以此为由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习惯性地把中国作为两国贸易失衡的主要责任方,比如当下的贸易争端。IMF的数据表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已经趋于平衡。
另一项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结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编制的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降低。相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有所上升。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重点正转向内需。在2015年以来的16个季度中,有11个季度中国国内消费占GDP增长总额的比例超过60%。在中国刚刚公布的6月份数据显示,国内消费占比依旧超过60%。
也就是说,过去的十年,在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实现经济再平衡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是全球唯一改善经济失衡格局的大型经济体。这个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扩张性信贷和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投资以及由此持续工资增长带来的消费效应,最终改善了经济结构。其次,也是因为过去十年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增强以及缓和升值;实际上,由于信贷扩张持续提高了土地、人工等要素价格以及汇率保持强势,削弱了出口优势,增加了进口需求。
中国减少对外部需求依赖并改善结构的过程中,也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首先,由于对信贷扩张与财政支出的依赖,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会不断升高,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不及时加以化解会不利于可持续性增长。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要求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杠杆,抑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等,中国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增长动力,鼓励和支持创新,推动高质量增长,获得更大国际竞争优势。
其次,在这种发展模式过程中,仍然需要很好地解决分配问题,及时抑制因为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家庭财富分化问题,从而不断更好地支撑国内消费的可持续增长。应当说,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行动,抑制楼市泡沫,并将扶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等方面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中国在宏观结构上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要维持这种平衡需要付出更多改革努力。可预期的是,随着中国加速开放国内市场,继续依靠国内消费驱动经济增长,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可能会持续下降,尤其是美国发动关税战带来一些影响。考虑到中国市场的规模与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政府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内部消费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可持续性正在增加。
IMF的报告称,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与GDP之比保持在2.3%,IMF认为美国需要进行财政整顿、开展结构改革并取消最近实施的关税。但是,美国纠正失衡的措施则主要是对外实行保护主义,而不是在内部减少财政开支,推进结构变革。
美国制造的风险并非仅仅贸易战,而是试图进一步增加债务并有意通过货币贬值实现调整。事实上,美国白宫已经多次要求美元贬值,而且可能性在逐步增加。IMF的报告显示,目前,存量失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的历史峰值,比20世纪90年代初高出3倍。原因是债权国多半出现顺差,而债务国出现逆差。
如果美国政府想要继续增加债务,并通过货币贬值提升出口竞争力,美国就可以把问题“推给世界”。这对债权国是非常不利的,并会带来全球金融风险。原本需要通过全球协调与合作才能推进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会因为保护主义而产生失序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