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鸿鹄安知燕雀之志哉

2019-05-22 04:05:46 证券时报 

【缘木求鱼】

谁敢断定,“燕雀”之志就比“鸿鹄”之志卑贱呢?

木木

鸿鹄安知燕雀之志哉。此话的“正版”出自太史公的《史记·陈涉世家》,面对工友的嘲笑,陈胜极为不屑,应之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几乎可以断定,“大老粗”陈胜说不出这样的话,司马迁发挥“合理想象”,不过借陈胜的嘴说自己的话罢了。

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就看着比较妥贴了。如果再往根源追溯下去,太史公大约也借鉴了庄子《逍遥游》里面的立意——鲲鹏的志向哪是小鸟能揣度的?于是,个人志向诉诸文字,一代代传承下来,就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的本能——褒鸿鹄、贬燕雀。既然是本能,非条件反射,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用不着过大脑,动不动就“鸿鹄、鸿鹄”一番,哪儿还顾得上想别的。

琢磨琢磨,也不难发现,现实生活远比口号复杂得多。谁敢断定,“燕雀”之志就比“鸿鹄”之志卑贱呢?

于动物而言,鸿鹄的孩子一定是鸿鹄,丑小鸭再怎么努力也变不成白天鹅,各有各的遗传,各有各的习性,各有各的生活,当然也各有各的风险,很难分出孰优孰劣,毕竟鸿鹄也有被人炖煮的时候,若硬要以物喻人,当然就要格外小心,否则很容易就掉到坑里去。

这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人是会变的,一方面,“鸿鹄”变“燕雀”、“燕雀”变“鸿鹄”的事情,再平常不过,人生百年,很难一顶帽子就把人扣死了;另一方面,即使就做一辈子的“燕雀”呢,也完全能活出“燕雀”的荣光来,自由翱翔在天地之间,也真是再惬意不过;另外,如果非要在“鸿鹄”、“燕雀”之中分出个高低贵贱来,平心而论,恐怕还是“燕雀”更重要——没有“燕雀”的全身心养育,草蓬间又怎么飞得出鸿鹄来?

所以说,以物喻人要小心,传承前人的“遗训”一定要抓精髓。太史公虽然立下鸿鹄之志,但真的变成鸿鹄、一飞冲天之前,也要在草稞子里钻来钻去、寻寻觅觅、甚至躲躲藏藏许多日子。如果着眼点总盯死了云天之上的鸿鹄,心心念念于“大风送我九万里”的畅快淋漓,对身处的现实生活不屑一顾或者抱怨连连,要想变成鸿鹄,估计就永远是梦想。

引出如此议论,还要感谢媒体的一个报道,说杭州有一个12岁的小学生,酷爱做饭,每天放学都急着跑回家,给家人准备晚饭。据说,这个小朋友厨艺了得,每顿饭都搞得丰盛而美味。不过,小朋友的父母在感动之余,也忧心忡忡,对儿子想长大了当厨师的志向,有点儿不以为然。这倒也可以理解,在中国人的文化传承里,“大鸿鹄”从来比“小燕雀”高贵而可爱得多;谁家父母不希望子女能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呢?

这种文化传承似乎也不能简单地说不好,但肯定有一些问题,因为其中既埋伏了预设——“鸿鹄”更高贵、“燕雀”更卑微,也必然会因了这样的预设而导致一些无益的结果——“鸿鹄”万众瞩目,发展到极致,难免“赢者通吃”,“燕雀”无人关注,发展到极致,难免“输者统统被吃”。有了这样的预期,人们为了“高远”的目标而疯癫起来,就是大概率的事情。

这样的文化传承,显然与今天这个时代有点儿不太合拍了。如果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话,职业应该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要生活态度认真,做一件事——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甚而把它做极致的境界,这个人显然就是值得被尊敬的人,其所从事的职业、事业,也就当然为之崇高、尊贵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满怀热情、精益求精的厨师,和一位殚精竭虑、认真做事的科学家一样,都足以让人为之感动。平等蕴含伟力,社会要持续进步,不借助这个力量的推动,真的难以想象。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