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整体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长期维持着人口及人才的净流入, 而且常住人口远多于户籍人口,因此其老龄化挑战也远没有全国多数地区那么严重, 但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却滞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全国人口增速放缓、 老龄化加重、 各地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激烈竞争抢夺人才的情况下, 大湾区如何维持其吸引力, 保证人才及人口净流入而不流失, 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建议, 如期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需要继续抓住就业机会多这一优势, 继续保持人口净流入, 以领先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 创业者及顶尖人才入驻, 并勇于尝试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教育和科研投资培育人才。 同时为了吸引海内外人才, 大湾区有必要引领改革, 做新时期中国“移民”政策实验田, 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为人才居住、 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多便利。众所周知, 人口净增长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作为中国经济核心重地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 多年来其人口基本维持着净流入, 这与近些年东北经济不景气所导致的人口流失形成鲜明对比。 农村与城市差距太大、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 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内陆人口长期或短期迁入。 广东省人口多年来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之后更为明显。 1978年之后, 广东省的总人口增长率基本上高于全国, 若以平均值计算, 该省的总人口增长率在1978-2017年间比全国整体高1.09%。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甚至于人口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尤其是大湾区人口增幅显著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根据广东人口和就业统计处的数据, 截至2017年底, 该省常住人口1.12亿人, 比上年增加170万人, 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位居全国之首, 占全国人口的8.03%, 其中数量庞大的跨省流动人口是广东常住人口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整体上来看, 大湾区“9+2”城市的常住人口在近十年有0.66%到3.28%的平均增幅。 人口增长最慢的城市依次是香港、 肇庆和江门, 其中, 香港属于较发达经济体, 情况比较特殊, 而肇庆和江门人口增幅较低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比其它湾区城市慢。 广州和深圳常住人口增长率最为强劲, 过去10年分别有3.3%和3.2%的平均年增幅。 东莞、 佛山、 惠州和中山的常住人口增长率非常接近, 四个城市在2008-2010的人口增长平均超过4%。
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 广东也面临老龄化的挑战, 但是大湾区(不含港澳) 由于新增常住人口增速较快, 因此人口相对比较年轻。 2017年, 广东户籍人口的14.67%年龄超过60周岁(常住人口这个比例则低1.69个百分点) , 全省有65周岁
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省家庭户的22.22%, 平均每5户就有1户有老年人需要赡养。 香港的老龄化问题在大湾区“9+2”个城市中最严重, 2015年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5%, 澳门的老龄化问题则与其它大湾区城市差不多。
得益于大量跨省流动人口, 广东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需要负担35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常住人口总抚养比要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4.42个百分点, 大湾区(不含港澳) 的这一比例则更低些, 属于全国人口总抚养比相对较低的区域, 因此财政等方面的负担也较轻。 香港人口总抚养比较广州高1.3%,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比广东平均值高约四个百分点。
大湾区(不含港澳) 人口年龄虽然拥有一定优势, 但是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 , 广东省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7个百分点, 大湾区的就业人口平均受大专及以上教育年限比广东其它地区多1年以上。 因此, 大湾区(不含港澳) 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其经济发展程度完全不匹配。
劳动人口及总人口教育水平低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一大短板, 更重要的是教育水平非短期内可以改变,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积累。 从全国范围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 通常来说, 经济发达意味着教育水平也比较高, 广东及大湾区的情况属于特例。
香港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则高于大湾区的内地城市, 根据香港政府2016年的普查, 曾经接受专科及以上程度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提高, 从2006年的23.0%上升至2016年的32.7%。 澳门人口教育程度较香港略低, 根据澳门政府201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结果, 人口完成高等教育较五年前16.7%上升了6.4个百分点。
此外大湾区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以大学为例, 粤港澳大湾区总共有31所大学, 其中广州12所、 香港10所、 澳门和深圳各有4所、 江门1所。 香港的大学综合实力最强, 5所大学进入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 大学200强排名榜, 依次为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 在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发布的《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大湾区大学有17所进入前900名。 美中不足的是, 除了香港和广州, 大湾区的大学分布与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匹配, 例如深圳只有4所大学, 而且综合实力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颇大, 东莞和佛山没有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比较发达,众多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无论是全球500强、还是民营企业500强,或是创业时期的独角兽企业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机会。例如深圳和广州分别聚集了超过40和20家这类企业,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科技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其它行业。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没有纳入香港和澳门企业,尤其是香港拥有一大批规模庞大的私营企业,其中包括8家世界500强。这些企业是大湾区吸引国内和全球人才的核心力量。
整个大湾区就业人员工资待遇在全国范围内相当有竞争力,尤其是香港和澳门薪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高范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5年和2016年四个一线城市中大湾区的深圳和广州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低于北京和上海。 香港和澳门则远高于内地所有城市。 智联招聘统计的数据显示, 2018年春季求职期平均薪酬全国最高的内地几个城市依次为北京、 上海、 深圳、 杭州和广州, 东莞和佛山排在全国第六和第九。
若对比各省工资水平, 广东省平均工资虽然高于国内多个省市, 但不及浙江和江苏。 但是如果只比较城市群的话,大湾区可能是全国最高薪的地区之一, 以智联招聘统计的数据为基础, 如果再纳入香港和澳门的话, 全国前10个高薪城市大湾区占据一半, 依次为香港、 澳门、 深圳、 广州、 东莞, (佛山排名在第11位)。 但中山、 珠海、 惠州、 肇庆和江门的工资水平在国内不算有竞争力。
人口增加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 毫无疑问是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甚至于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 及时调整人口政策不仅影响未来几年经济发展, 而且事关未来几十年更长期的国家发展。 凭借其经济上的比较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年虽然维持着人口净流入, 但是随着全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这个趋势未来将难以持续。
因此, 要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世界一流人才, 或许大湾区可以尝试在全球范围内, 开始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以及市场短缺的技术性人才“落户”,初始阶段以海外华人为主, 逐渐过度成为中国新时期“移民”政策实验田。
例如, 最近中央为了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 学习、创业、 就业和生活而推出的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就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方面, 大湾区可以考虑率先示范给区内外国人推出“外国居民居住证”;另一方面, 广东拥有超过千万海外华侨, 可以考虑率先示范为(博客,微博)海外华侨提供在大湾区学习、 创业、 就业和生活创造便利, 例如与国家移民局协调,为华侨提供长期签证, 并给予条件成熟的华侨“华侨居民居住证”。
此外, 对于企业、 大学和科研机构, 甚至于政府等短缺的高端人才和技术骨干, 可以考虑吸引“海外移民”。 仿效欧美国家的移民制度, 给予较长时间居住权。10月底世界银行发布了2019营商环境报告, 中国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32位, 位列第46名 (总体得分73.64, 提高8.64分, 这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最好名次。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虽然中国内地整体营商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和香港的差距仍然很大, 在世界银行的同一份报告里面香港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第四, 超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因此, 如果“9+2” 其它城市参考香港经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大湾区则有可能成为中国营商环境最佳的城市群或区域, 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吸引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广东省工商局在2018年6月于官网披露, 参考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 的信息估算, 全省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82位(大湾区主要城市排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因此广东省及大湾区需要改进的环节颇多。
目前广东省的营商环境改革主要集中于开办企业的便利程度, 这些措施可以节省企业成立的时间和成本, 有助鼓励人才创业。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列出的10个主要指标中, 中国在“开办企业”和“获得电力”(即接通电力)两方面的改善最为显著, 前者的排名由去年的93位上升至28位, 后者由去年的98位上升至14位。而“办理施工许可证”和“缴税”虽然也有较大改善, 但是全球排名仍然比较落后分别列121和114名。
作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典型代表,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成就非凡, 未来要打造 “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任重而道远, 能否汇聚全球人才和培养人才至关重要。 大湾区如何吸引更多全球人才,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发布的全球城市人才竞争指数(GCTCI)或可作为参考之一。
这项研究把一个城市能否吸引全球人才归纳总结了五点:启用性(包括本地研发支出、 家庭互联网的连接、 福布期全球2000强公司的数量) 、 吸引力(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生活水准和环境质量) 、 成长性(包括重点大学数量、高等教育的入学率、 社交网络) 、 保留性(人身安全、 医生的密度、 每月支出和房租) 、 国际化(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和总人口、 机场的便利程度和国际组织或机构
的数量) 。
全球城市人才竞争指数报告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 除了深圳排名全球第73名, 国内被纳入该研究的城市排名依次为北京55名、 杭州66名、 上海70名、 广州77名、天津83名。
本报告以及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人才竞争指数可以作为大湾区城市制定人才政策的方向。 再看深圳案例, 有些方面需要多年积累才能改善例如环境质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但部分指数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在较短时间提升, 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比例可以经过专业培训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