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近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副总理会上一席“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讲话引发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从讲话中,我们可以窥见新一届中央领导将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所作的动员。
中国在过去30余年,之所以能从一个贫困落后和封闭的国家成长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全是拜改革开放所赐。没有改革开放,便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的自由。正如李副总理所言,这个甜头百姓已尝到,“我们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详细][微博热议]
改革再出发总第148期
正因为在30多年前开启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改革开放时代。改革释放出了十多亿人口的致富冲动,它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实现了经济总量“超英赶美”目标,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走出被禁锢和封闭的状态,从而使中国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详细]
只要我们能够把更多资源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制度优势,就能够保证新的人口红利,新的资源红利的出现。比如,虽然廉价劳动力是不可持续的,但人的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是会提高的,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会提高的。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就是因为能创造激活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的效率环境。[详细]
收入差距的变化,一部分是改革的成效:从吃“大锅饭”到收入出现差距,打破“大锅饭”的部分,属于改革的成就。另一部分是改革的必要代价:因为我们的经济转型选择了渐进式改革,无论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存在一个双轨制的过程,转型的过程必然存在代价。[详细]
渐进式改革必然带来双轨制。随着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双轨制的实施,相应的寻租和设租活动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在这一制度下也产生了寻租。按照胡和立的估算,1988年因价格双轨制而引起的租金总量为3569亿元,占当年GDP的30%。[详细]
20世纪90年代,住房、医疗、教育等准公共产品市场化进程启动,其中政府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责任被摒弃,强行推给市场。改革至今,这些民生领域累积了大量的矛盾,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详细]
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经济,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城市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待遇,也导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详细]
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7,远高于发达国家,说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财产分布差距上,缺乏中间阶层,财产分布图呈尖塔形,从我们对全国居民人均财产的构成比例分析来看,房产占居民财产的份额接近60%,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暴涨无疑进一步拉大了这种财产分布差距。[详细]
从十八大作出的判断和决定看,重启改革这一步已经迈出去了,接下来关键在落实。落实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改革方向,形成各方面的改革方案,并汇成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二是坚决克服特殊利益群体的阻挠,使得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得到落实。[详细]
改革必须及时推进,继续改革才能保证新改革红利的出现,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不继续调整制度是不可能形成改革的新动力。为什么1979年农业承包推行这么快?因为人民有吃饱肚子的愿望,所以改革措施刚在四川、安徽等几个省试点后,马上在全国学习推广,逐渐形成了农贸市场,各种商品都有了,又过一段时间,粮票、油票全取消了,这就是制度红利。[详细]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调整两个比重。也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深化改革,把现在的扭曲取消掉。只有把这种扭曲取消掉,才会同时达到实现公平跟效率。[详细]
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改革的方向”。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吴敬琏认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各项制度,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详细]
李克强表示,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并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详细]
要解决行业、地区及个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可能成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思路,是通过增量调节,使新增的部分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同时优化存量结构,形成分配上的合理预期,这样可以减少改革阻力,激励大家通过努力工作实现收入增长目标。[详细]
策划制作 和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