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业内资深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巴氏奶,消除现有常温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尽管在到底是谁绑架了“中国奶业标准”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很显然,相关专家都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奶业标准确实低于国际标准,并且越调整越低、每况愈下。也难怪会出现国内游客赴港澳抢购奶粉一类的现象了。有网友曾经表示,现如今要想喝到放心奶只有三个途径:一是自养奶牛,二是出国购买,三是干脆移民。这种说法当然有点过激,但面对问题频发的奶制品行业、面对愈来愈低的奶业标准,又怎能不让消费者心生疑虑?[详细][微博互动]
- 中国奶业标准现状
2010年6月1号起,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然而,正是这个新国标却在行业内外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详细]
蛋白质标准:从2.95到2.8
我国1986年的“国标”2.95与国际标准已有明显差距,2010年的标准在其基础上为何又降到了2.8呢?参与这次国标制定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告诉记者,影响奶蛋白含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目前中国奶业有76%都是散户养殖,在精饲料投入不足,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奶蛋白含量。1986年制定标准时,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奶牛数量少,都是集中养殖,2.95的指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并不高。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目前发达国家的原奶奶蛋白含量可以达到3.2%,加拿大的奶蛋白含量在3.3%,新西兰能够达到3.8%。显然,只有先进的集中饲养模式才能培育更好的牛,吃上更好的饲料,产出更好的牛奶。但对中国乳品行业来说,完成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详细]
菌落总数:从50万到200万
在去年,《生乳》国家标准中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细菌总数从50万个落菌单位上调至200万个落菌单位,这是业内人士质疑的两大热点。
卫生部的辩护称,目前我国奶牛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5头以下比例为32.4%,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养殖水平低造成生鲜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
按卫生部的解释,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维护奶业稳定发展,但是仍然鼓励企业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
[详细]
- 观点PK:谁绑架了奶业标准
王丁棉:大企业和乳品协会绑架了奶业标准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他认为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王丁棉:“提了20条意见,只接收1条。伊利、蒙牛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是他们起草的,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细菌总数调到2百万,甚至蛋白质调到2.80。”
[详细]
那达木德: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对于王丁棉的这些说法,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并不认可。作为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那达木德认为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那达木德:“我们国家72%牛奶和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产奶旺季,春季和夏季这两个阶段,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到倒掉。农业部做了大量的调研,主要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这样把标准降低了一下。”
[详细]
王丁棉:中国奶业国情论太过牵强
王丁棉接受和讯评论采访时称,那达木德的观点太过牵强。他表示,奶业标准将细菌标准调低,实际上根本照顾不了奶农的利益。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有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比如在收奶以后,牛奶必须在很短时间内降到4-5度左右的低温,但是(很多奶站)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牛奶在离开牛乳房之前的细菌含量是很低很低的,低到1-2万,而在牛奶离开牛乳房以后,到送入加工环节所花的时间往往过长,有的甚至达到一到两天,在这个过程中则很容易引起细菌繁殖。可以说,细菌超标多是后期人为的因素。[详细]
- 国外如何给奶制品把关
美国:《奶品条例》严格监管奶品质量与安全
早在1924年,美国就制定了《奶品条例》。经过多次修订,该《条例》已成为规范和监管奶牛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指南。根据这一条例,从农场牛奶收购、运输容器、工厂加工、批发零售最后到消费餐桌等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障奶品的卫生与纯净,成为世界最安全放心的食品之一。[详细]
“澳新食品标准”机构为澳新两国制定奶品质量标准
在国家层面,一个名为澳新食品标准的机构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制定了奶制品的质量标准。这份标准被两国的政府执法监管部门所认同。因此,澳新两个国家在奶制品的质量标准评判上基本一致。澳新对奶制品从标准认定上就非常严格,生牛奶和奶制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牛奶的含脂肪成分,牛奶的消毒杀菌过程,每一种不同的奶酪的不同的制作方式,甚至奶制品的包装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所有农场和奶制品加工厂都必须按照这个要求来制作奶制品。澳新食品标准还会派出一些专业的兽医师,对各个农场的奶牛进行检查,以保证产奶质量;这个机构还会收集各个监管机构对奶制品的信息,让两国的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提高食品质量。而对奶制品的具体监管则由各个州的州政府来执行。每个州都有自己的食品法案或食品条例。[详细]
瑞典:奶牛都有身份证
瑞典在全国实施“奶牛群健康计划”,以保证每头奶牛的健康。奶牛耳标中的芯片记录了奶牛的个体身份、育种记录、健康记录以及每天的采食量、产奶量等相关信息,这些情况可以直接存储进计算机,一旦牛奶出现问题,能够查找到每头牛的身上。此外,瑞典有300多个奶农协会为牛奶生产者提供服务,50多位兽医深入全国,为奶牛场做预防性工作,以确保原料奶生产仅限于那些无各种牛属动物疫病的健康个体。[详细]
英国:国家检验员进驻加工厂
在牛奶质量方面,英国官方有牛奶统一标准和法律约束。对牛奶在加工工厂的生产过程,更是有着完善的监督体系。英国食品安全标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到牛奶制品厂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违规操作或不达标的情况,加工出来的奶制品就不能出厂。该国的《食品安全法》条例明确规定,奶制品企业如果违规操作,将可能被处以罚款或监禁。
[详细]
- 中国奶业标准路向何方
国情不是降低奶业标准的借口
熟悉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人大概都知道乳业市场有城市型乳业与基地型乳业之分,城市型乳企主攻巴士鲜奶,一般在城市周边有稳定的规模化饲养基地,而基地型乳业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和奶粉为主,因价格便宜保质期长而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城市型乳企而言,奶源质量并没有问题,因为这些企业一般在城市周边有稳定的规模化饲养基地;而对于基地型乳业而言,奶源的覆盖地域广阔,收购半径过大,质量也不稳定。所以,“奶业标准全球最差是由国情决定的论调”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中小养殖户利益,实际上最大的赢家无疑包括基地型乳业巨头。[详细]
降低标准是饮鸩止渴
过低的奶业标准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利益的失衡,那就是大企业与奶农的利益考量,超过了对消费者切身权益的考量。从企业角度出发,如此或许能更好的保障奶源、保障自身利益,但降低标准、伤害消费者权益,带来的是饮鸩止渴的后果。浅显的道理是,质量标准高可能带来奶业的阵痛,如原有的奶牛养殖各方面要有所变动改善,企业会面临奶源问题,但这会倒逼出产业的升级以及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市场信赖后会踏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降低标准会带来一时的幸福,但后果又将如何?[详细]
安全与品质才是奶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无论如何,奶农都不是“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挡箭牌。奶品标准制定之所以“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正是由于现实利益下,在大量资金都进入生产销售环节之后,个别企业在低成本运作规则下的必然选择。“毒奶粉”事件之后,安全与品质本就该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补齐养殖环节上的短板,改变扭曲的产业结构,也理应成为这个行业提升乳品安全的终极选择。[详细]
标准提高才能改善中国奶业现状
王丁棉表示,第一,最根本的还是要自上而下,特别是卫生部农业部发改委这样的高层决策部门对奶业的观念和理念要改变,卫生部对奶源质量的监管手法和观念也要改变,相关法律法规要不断完善。第二,奶业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不说完全接轨,最起码不要太落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与国际标准越走越远,越走越落后,越制订越低。奶业标准越低,消费者越不信任你的标准,只会去选择高标准高品质的牛奶,不敢再买国产奶粉,这样下去中国奶业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标准提高才能改善中国奶业现状。[详细]
- 和讯调查
- 相关视频
- 和讯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2月22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8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9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4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2002年4月28日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10月9日
《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食品安全国标 2010年3月26日
巴氏奶(pasteurised milk),又称巴氏乳、市乳,是由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鲜奶。一般保质期较短,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
它是以新鲜牛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特点是采用72-85℃左右的低温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和纯正口感。经过离心净乳、标准化、均质、杀菌和冷却,以液体状态灌状,直接供给消费者饮用的商品乳。
巴氏奶是一种“低温杀菌牛奶”,原奶中的有害微生物一般都已经杀死,但还会保留其他一些微生物,因此这种牛奶从离开生产线,到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 环节,都要求在4℃左右的环境中冷藏,防止里面的微生物“活跃”起来。因此巴氏奶也叫“冷藏奶”。
一般情况下,刚挤出的牛奶不适宜饮用,也不便于保存。所以,日常饮用的牛奶都必需经过加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生产出来的牛奶,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主要采用的加工方法有巴氏灭菌法,是在62℃~75℃条件下将牛奶中的有害微生物杀死,而将牛奶中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保留下来。超高温灭菌技术则是采用135℃~152℃的高温将牛奶中的细菌全部杀死。
二者相比,前者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而后者的优点是保质期长,常温下可以保存1个月以上,所以又叫“常温奶”,但这种保质期“长”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为代价的。其他加工方法还有将牛奶干燥成奶粉,或加工成酸牛奶等。
- 往期话题
- >>更多
- 版权声明
和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振芳
联系QQ:1308918700
邮箱:pinglun@staff.hexun.com
就在近日,三聚氰胺奶粉赔偿基金不够透明,引发了质疑,再次触发了公众心中的“结石之痛”,从某种程度看,这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漠视。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重建奶业信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但从标准上就漠视消费的权益,无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的追求,又谈何信赖?针对奶业标准的国情之说,崔永元在微博发问:从国情出发,什么样的液体算牛奶?市场是无情的,在消费者对标准或质量安全格外重视时,靠低标准无法完成奶业的救赎。国内乳业何时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 微博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