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   股吧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围绕三峡的利弊之争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再度发酵。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aa
    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去年底,中国工程院向社会公布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根据该评估,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这只是近年来围绕三峡正反两种意见激荡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围绕在三峡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地质防害等方面的质疑从当年该工程立项、论证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微博互动]

三峡历史:争论从未停止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响应。1919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作如下论述:“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详细]

 新中国领导关怀三峡工程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现任中央领导人,无一不专程深入三峡视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从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的角度着眼,又将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详细]

 民主决策兴建三峡工程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详细]

 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著名的三峡工程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如果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论证不充分不周详的情况下动工,走“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行”的老路,长江三峡工程势必如“反对者”所预见,成为“第二个黄河三门峡”,水利酿成“水害”,后患无穷。[详细]

三峡效益:不能过于乐观

 防洪:有效但不是一劳永逸
    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2010年7月20日8时,三峡迎来建成后的首次特大洪峰,流量达7万立方米/秒,刷新了1998年以来通过宜昌的最大峰值记录。同样的洪水、不同的境况。在几个重灾年份都饱受洪水肆虐的荆江两岸人民,这一次没受惊扰,工作生活如常。三峡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得到一次验证。
    针对外界对三峡工程汛期泄洪的质疑,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解释,水库库容是有限的,而长江年径流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超过七成降雨通常集中在七八月,如果只蓄不泄,待有大洪水来临时,三峡枢纽可能已无法发挥拦峰、削峰、错峰作用。三峡水库的调洪作用,并不是将每次洪水全部拦蓄,而是将超过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挡下来。[详细]

 发电:还需与抗旱协调
    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调节水旱平衡。但对三峡公司来说,发电是收益来源,与调水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证据,今年三四月间,因为忙于发电,水库提前用掉太多水,令旱情雪上加霜。
    三峡工程要有勇气放弃发电、航运、防洪和灌溉等多个宏伟目标中的部分目标,在发电、防洪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方面,需要更多地向后者倾斜。在我们看来,以综合功能为设计目标的三峡工程,正在向着单一的发电功能方向延续。近期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后续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已说明问题严重性。[详细]

 航运:萎缩的长江航运开始复苏
    自古以来,长江三峡段下行湍急,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但同时,船只向上游航行的难度也非常大,并且宜昌至重庆之间仅可通行三千吨级的船舶,所以三峡的水运一直以单向为主。三峡蓄水前,川江单向年运输量只有1000万吨,万吨级船舶根本无法到达重庆。三峡工程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三峡几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条件日益改善。2009年,通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有7000万吨左右。自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以来,累计过坝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蓄水前22年的货运量总和。[详细]

后三峡时代的挑战

 抗旱问题:能否解南方之渴
    为支持湖北省抗旱工作,5月7日,长江防总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进行会商后,启动了三峡水库抗旱应急调度。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此次三峡水利枢纽增大下泄流量,对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三峡工程,这样的大旱,对长江航运会造成较大影响,受旱灾的影响则更大。 [详细]

 移民问题:要防止无序回流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本次国务院的《三峡后续规划》中说,“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达到湖北和重庆同期平均水平”,对于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指出,现在很多三峡移民又部分开始回流,重新聚集到三峡地区,另外还有新到三峡库区来发展的。这说明三峡生态环境在好转,因此,人口反而增多了。他认为,三峡库区人口一定要控制,人聚集得越多,越影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若再开辟新的城市,又会引发地质灾害。这是今天需要考虑的,所以需要政府进行产业调整及相关政策引导,避免移民和新移民的涌入。[详细]

 泥沙问题:淤积远好于预期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010年7月25日提供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自2003年三峡水库135米蓄水至2010年,水库入库沙量和年均淤积强度仅为初步设计值的四成,远好于预期。
    泥沙问题是水库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早在三峡工程论证时就曾有人担忧,175米蓄水后,位于水库回水端的重庆港可能会被泥沙淤死,因此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成为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监测对象。三峡工程按135米、156米和175米三个水位分三期蓄水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给泥沙观测留足时间。[详细]

 生态问题:保护在前 发展在后
    修了三峡大坝后,为了保护长江里的鱼,在长江上游建了小南海自然保护区。可是现在小南海也要修大坝了。为了修小南海水坝,有关部门策划重新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在专家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呼吁下,2011年两会上,包括作家张抗抗等几个全国政协委员为此提交提案。
    而在《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起草时,最终让这份报告的题目“保护”在前,“发展”在后成为定局。从国务院总理谈到三峡工程的生态问题,到呼吁为长江立法,这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已经在国家报告中看到了这样的章节: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市场调控手段,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这应该是长江的希望。[详细]

 文物与景观:有得有失
    一个显著的事例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得到了重点保护,而其它长江水文题刻却永沉水底。实际上,三峡库区著名的水文题刻还有4处。长江历史上最早的枯水题刻是重庆的灵石,始刻于东汉初年。灵石在清末民初还露出过江面,但此后就一直深藏水中。考古学家认为,灵石的具体位置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十多米深的水下等待探明。此外,还有莲花石、龙床石、龙脊石3处枯水题刻也因蓄水而永沉水底。[详细]
    三峡蓄水导致一批景观被淹没,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景观。三峡蓄水后,举世闻名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水位抬高,一批石刻、栈道和喀斯特景观隐没于水中。然而,三峡风光虽然少了些许雄奇,却也多了几分秀丽,一些新景观应运而生,一批新旅游线路也逐渐显现,比如巫峡境内的神女溪、鳊鱼溪、禹王河、大溪河等,都堪称世间绝景。[详细]

 国防安全:可抵御高强度袭击
    大坝坝体强度非常大。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即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稳定性,是一座真正的铜墙铁壁。此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对模拟坝体进行过数次高强度爆破,并对建成后的大坝进行模拟爆破。结果证明,大坝不仅能抵御常规武器的袭击,就是小当量的核武器也奈何不了它。[详细]

 三峡数字
40年论证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员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

18年建设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8月,长江三峡第三阶段工程最后一次验收,标志着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任务已按批准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2010年10月,三峡工程175米蓄水第三次启动。

139万移民

    建设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并发挥其巨大的电力、航运效益,是国人的百年梦想。但三峡水库淹没区涉及重庆、湖北两地20多个区县,上百万移民需避让搬迁、重建家园。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共搬迁移民139.76万人,安置任务全面完成。

660公里水库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面积1084平方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

221.5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每秒2.7万-3.3万立方米,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保护长江中下游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2300万亩土地。有专家估计,三峡工程每年防洪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22亿—25亿元。若遇特大洪水,一次即可减少淹没损失几百亿元。

175米

    三峡蓄水最高水位最终选择175米,专家们用了30多年时间对此进行考查论证。三峡水位越高,淹没损失就越大,库尾泥沙淤积影响就越严重,水位低,又满足不了发电的要求。综合权衡减少移民、降低工程初期投资、减缓移民压力等因素,专家最后选定175米作为水库蓄水的目标,以调和防汛、航运、发电之间的关系。三峡蓄水到了175米,可有效调控类似1998年的长江洪水,每年发电847亿度,139处滩险将全部消失。

1800多亿元总投资

    截至2009年,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

185米坝高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185米高程的大坝全线封顶,坝顶宽度15米,底部宽度一般为126米,从右岸非溢流坝段起点至左岸非溢流坝段终点,大坝轴线全长2309.47米。

1.2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主体建筑物土石方挖填量约1.25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643万立方米,钢材59.3万吨(金结安装占28.08万吨),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1000亿千瓦时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包括电源电站1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近1000亿千瓦时。按每度电创造的单位产值计算,仅2008年年底前送出的电量创造产值2.4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中国GDP的8%。

113米船闸

    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是世界上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

 版权声明

  和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振芳
  联系QQ:1308918700
  邮箱:pinglun@staff.hexun.com

    没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会百密而无一疏,没有一个工程的成果有百利而无一弊。三峡,因她的影响深远、工程浩大而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评价。我们给予她太多的精力与劳动,所以寄予了她太多的厚望。大江东去,沧海桑田。是优是劣,患得患失,质量还需请自然检验,得失惟有让历史评判。因为,时间证明一切,事实胜于雄辩。

微博热议
CopyRight @ 和讯网 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