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中南海智囊一直都是个神秘的群体,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成长经历最终修炼成了智囊?本期和讯评论和你说栏目,将以383改革方案起草人刘鹤为例,详解智囊成长之路的那些重要经历。
中南海智囊的成长路和讯评论
刘鹤1969年到1970年在吉林插队 18岁到21岁参加了中国王牌38军
上世纪60年代末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让1600万-2000万城市学生来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让他们看到最真实的中国国情,这对千百万城市青年是一种锥刺般的震撼。这种震撼是物质的饥饿与精神的饥渴在知识青年与老百姓之间发生的共振。“知青”情结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承认现实、尊重实践,是不受种种虚幻、空洞、华丽辞藻和假革命的诓骗,独立思考问题,寻找矛盾的真实症结所在。
硕士期间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1976年,时年24岁的刘鹤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他还与人翻译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一书,开始研究中国的发展路径问题。
国外求学深入接触各国智囊
刘鹤1992到1993年,在美国Seton Hall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1994年到199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MPA学位,兼梅森项目研究员。值得一提的是,梅森学者项目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专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一个项目,至今已经举办50年。这个项目考虑到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每个人又都具有一定年限的领导经验,每个星期还安排一次研讨会,请不同国家的同学就某一个特定专题进行讲演。很多国家的智囊都曾经参与这个项目。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 运用市场思维
多位人士回忆称刘鹤在1998年6月最初发起创办了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该论坛聚集了中国一流学术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50位著名市场派经济学家,每年研讨中国重大的战略问题,并广为人知。该论坛成员包括吴敬琏、樊纲等中国一流经济学家,五名成员当选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两名当选候补委员,其中包括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等。
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经验丰富
刘鹤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工作,担任国家计委研究室副主任、产业政策和长期规划司副司长,主持制定了10多部国家产业政策,参与了“八五”以来的五年计划或规划制定。他任中央财经办副主任期间,给人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在学界对于内外需哪个更影响中国经济的分歧很大,刘鹤认为,中国经济需要担心的是外需。此后出口下降导致大批农民返乡,证实了他的判断。
国际前沿理论信手拈来
刘鹤的很多观点,涉及到一些国际理论的探索,并经常信手拈来。他在2010年一次采访中谈到十二五规划时指出,“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提高效率,这涉及罗默(Paul M. Romer)的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长的知识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是改进供给效率。
策划制作 和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