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在《反思经济学》讲座中,经济学家张维迎表达自己对经济学发展的失望。他说现在的经济学者过于重视数学,罔顾事实,轻视逻辑思维的力量。写论文的人在提出假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事实如何,而是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来处理。“数学本来只是经济学的工具,现在经济学却成了数学的奴隶。”
数日后,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他认为这些年国内经济学社会科学的许多论文,基本停留于事实描述、互相重复,不入木三分,明显是因缺乏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使研究落于空中。希望更多年轻学生先钻进数理经济模型,弄懂其精华后再评论,诺贝尔奖不是傻瓜。数理模型的确受制于人的能力,但谁知人的能力极限在哪?
事实上,关于数学与经济学之间联系的争论早已不绝于耳,经济学对数学的使用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的经济学家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数学,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使用数学?
[微博互动]
- 张维迎的告诫
经济学已经变成了数学的奴隶
张维迎教授结合上世纪以来在经济学界出现的数学化思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教授认为数学本来应该是经济学的工具,但事实上,经济学已经变成了数学的奴隶。在学界有很多不好的声音认为在数学上没法处理的经济学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他告诫同学们经济学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数学方法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反映很多真实的情况,比如说企业家对于市场的贡献。“削足适履“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来源:张维迎2011年5月5日演讲内容)
在经济学中数学难道能这样用吗
今天的经济学之所以误入迷茫,不在于对数学的使用,而在于对数学使用方法的不当,甚至为了包装的更像科学,为了数学而使用数学。这就有可能堕落成了一门数学游戏。数学的计算只能体现结论的“精确性”,但它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因为,结论的正确性不仅依赖于过程的严谨,更重要的是,还依赖于基础立论的的正确。从纯数学角度来说,地心说的数学逻辑演绎的精密程度丝毫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地心说的正确。[详细]
- 陈志武的失望
端起碗来吃肉 放下筷子骂娘
朋友们介绍张维迎教授《反思经济学》讲座最多的,是他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批判。坦率讲,让我失望。大家喜欢的制度经济学是否离得开数理经济学?张五常那么骂数理经济学,如果没有他之前数理模型对经济学的影响,他的那些论理可能吗?实际,国内骂数理模型最厉害的要么没理解透数理经济学的精髓,要么就是受益后连自己都不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没有数学的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学。[详细]
经济学是最适合数学化的学科之一
比如,下月的通胀、股市、产出、气候、农产量等都充满未知,这些都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理论所研究的对象,经济学为何不该借用?做企业的都知道,企业小时好赚钱,规模大之后利润率会越来越低,这不是凹形产出函数吗?做企业的希望赚最多钱,这不是最优化问题吗?[详细]
- 经济学和数学谁为主导
茅于轼:经济学的数理基础是择优分配原理
我常讲,我的经济学是我自己发现的。这个发现过程就是推导择优分配原理的过程。我写的《经济学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一书就是用独一无二的方法解释了微观经济学。其特点就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用非线性规划讨论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得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从而建立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详细]
郑风田:经济学怎么成了数学家们登入诺奖的阵地
经济科学终归是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深思远虑,权衡轻重得失,才能有一个合理又切实的结果。这必须是一个推理精确,逻辑严谨、周密的思考过程。经济学以效用、边际效用分析没有错,因为它确实“稍稍”触及了“人性”的基础,但是数学不能在无科学实证的哲学基础之上进行运用,这样只能带来对数学使用的责难,以及数学使用失去解释力。
[详细]
张五常:历史是学术的最终裁判
传世的思想要有火花,不需要很多,但起码要有一点。重要是从事者知道,然后在该点上多说几句,尽可能发挥一下。传世是历史,历史无疑是学术思想的最终裁判。好于赚钱的人希望家财亿万,好于学术创作的人希望历史会作个公道。
[详细]
经济学若想真正使自己不在成为一个非议的对象,首先必须夯实经济学自己的哲学基础,否则,任何精美的数学包装只能使其成为在“沙漠”上构建的精美大厦。数学作为一门数字逻辑工具,它的使用只能保证演绎过程的准确性,但它不能保证理论基础的立论正确性,当一个立论基础就存在问题的理论,其过程如何用数学包装的再精美,那也是建立在沙漠上的空中楼阁。
- 微博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