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连通双循环的战略基点

2020-11-03 09:04: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型经济体,是天然的以内需为主并驱动经济增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生产能力不足,人均收入较低,因此,吸引境外资本和技术来华投资制造业,创造就业、外汇和财政税收等。这也是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追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由于中国劳动力优势以及其他资源成本也较为便利,在1990年代特别是刚加入世贸组织后,强化了国际大循环的作用,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面临更大挑战。首先是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红利期趋向结束,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成本提高后竞争力减弱,部分产业开始外迁到其他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其次,发达国家强化在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对中国产业升级抱有警惕感并加以防范。因此,中国制造业受到上下两头的挑战。

  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开始兴起,美国一些政客以“中国抢走了美国的就业”为由对中国实施了更多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经济全球化遭遇暂时的逆风。与此同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可能面临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以及需求不足的问题,今年的疫情强化了这些阶段性特征,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中国国内发展环境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14亿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中等收入群体处于消费优化升级的阶段,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但是,国内供给侧目前还无法完全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因此,中国制造业在此背景下,可以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和满足新需求。

  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可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能够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本质上是以内需为基点,撬动供给侧水平,告别过去低端加工制造模式,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全球竞争力。

  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潜在需求倒逼供给侧提升质量,完善供应链,而供给侧水平的全面提升,则可以创造更多中高收入就业岗位,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在要素价格形成、创新、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在一个大循环体系中有无数个小循环系统,其中有一个循环不畅,整个大循环体系就会受阻。所以,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将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但这个过程需要全面地更深入地改革,需要以人为本,遵守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原则,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

  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大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虽然我们面临一些全球逆流等不利因素,世界正处于产业升级与技术革命进程则对中国提供了巨大支撑,因为我们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并不落后,而且拥有独一无二的市场应用优势,对其他经济体而言,在新兴产业领域与中国市场脱离相当于脱离世界。所以,在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而且中国的地位将因市场和技术而越来越重要。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