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南向丝绸之路与中印关系

2020-06-03 18:14:30 和讯名家 

  如何顺应世界权力中心转移以及未来世界格局,缔造和平和繁荣的亚太地区,如何推动中印的传统友谊,将亚洲人民团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之下,加强与区外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丝绸之路缘起

  中国官方定义 "一带一路” 源自《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以及官方文件《一带一路愿景》。前者由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发布,后者则中办和国办联合发文。从官方的文字上看,一带一路有5大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有三大走向,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和波罗的海地区;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有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主要是指泉州出发,经东南沿海各港口,包括福建广东海南等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向南太平洋(601099,股吧)延伸。从官方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个总体方向,交汇于南线丝绸之路,事实上连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史记》笔下的南方丝绸之路)

  更进一步,官方的丝绸之路的定义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起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该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执行期限为2008年至2014年,投资总额原计划为430亿美元,目的是改善古丝绸之路沿线欧亚大陆通道的公路、铁路、港口通关等软硬件条件,包含了通常定义的欧亚大陆桥。该计划参与国家共为19国其中主要的国家为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中国,该计划建立6条运输走廊包括中国至欧洲,中国至俄罗斯,中国至南亚,以及中东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体系。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到,该计划事实上覆盖地域为一个近似“梯形”的广阔地带;其4个顶点为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萨哈林岛(日本海的最北端)附近;东非海岸的索马里附近,到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最北端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平面梯形所覆盖的广大地域;从英文名称上是:Silk and Spicy Routes 直译为“丝绸与香料之路”。所谓“香料之路”可以远溯到麦哲伦“大航海时代”,寻找印度香料的基本海图路线;事实上是麦哲伦之后人们已经发现了,所谓美洲大陆与东方印度的基本区别。

  (以上是UNDP官网截图 左下的英文和梯形显示了最初的概念和地域)

  基于和平而务实的“UNDP经济合作规划”之上,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倡议”,被解读为形形色色的各种版本,现在到了“正本清源” 的时候了。

  (“陆权论”视角下的全球地缘政治概念)

  地缘政治学的陆权理论注解中印关系

  众所周知,按照陆权论的几位学者麦金农等人的地缘政治学说,按照麦金德的划分,欧洲,亚洲和非洲等的三块大陆组成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且资源最富饶的陆地组合;而世界岛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例如:美洲大陆,澳洲大陆以及不列颠岛;此外,地球大陆的外缘又称为月牙形外缘(outer marginal crescent),主要是指穿过中非、澳大利亚中南部,以及中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北侧的广大区域;所谓内缘地带,是指经过地中海、印度大陆,经过中国中南部,经过日本到北冰洋;而所谓麦金德的核心地带则是指伏加尔河到中国长江流域为相线,喜马拉雅山到北极的相线,围成的环形带状地域(inter marginal crescent);

  1919年,第1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苏联的崛起,美国的斯皮尔格曼教授,挑战了麦金德的学说,提出要修正“陆缘地带”也就是指麦金德提出的边缘地带理论,1944年他出版了《和平地理学》认为麦金德过分夸大了欧亚大陆所谓的心脏地带的作用。实际上包围着心脏地带的内缘大陆,换句话说,所谓边缘地带,包括中国、印度、巴尔干和法国等国,其实一点都不边缘;由于大量人口聚集,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丰富,其实得天独厚;相反,欧亚大陆的俄国、中国北方,蒙古,以及阿拉斯加等等区域即所谓心脏地带,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环境严峻;他认为主宰世界的关键地区不在心脏地带而应该在内缘地带,也就是说,内缘地带的国家,如果联合起来就可以通过天然通道进入心脏地带,斯皮克曼等提出:谁支配了边缘地带,谁就能够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也就控制了世界,取代了麦金德等提出的那句战略名言“谁支配了心脏地带,谁就能够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也就控制了世界”,直白的讲,如果中印两国联合起来,那么正好打通了边缘地带和心脏地带;正像1945年丘吉尔先生在论述日本入侵印度东部的时候,所阐述的那样:“如果印度崩溃,那么中东地区也将全面崩溃”,这便是提供给斯皮克曼教授的一个案例注解。

  陆权论和海权论共同注解中印关系

  我们再来看。麦金德和斯皮克曼的陆权论,跟马汉的海权论之间,历来是地缘政治学家激烈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哪里是中心,哪里是两翼;旧时的陆权理论认为,以中亚(中东、南亚和中亚)为中心,欧亚大陆和亚洲大陆分别为两翼;相反稍后的海权论则以印度洋为中心,太平洋及两岸地区及大西洋(600558,股吧)及两岸地区为两翼。与上述“陆权论”相对应的是“海权论”,是由美国历史学家马汉在1890年提出的一套以制海权解释历史的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马汉、麦金德、斯皮克曼等人的地缘政治学说,构成当今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基本来源。

  但无论如何,而印度和中国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交叉重合地带的重要作用,从现实国际政治博弈的角度出发,这种作用被证明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回到南向丝绸之路,《史记》所载的南向丝绸之路,与欧洲人海洋贸易的香料之路本来是一带一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重要的连接点,通过南线丝绸之路可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起来。同时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将地缘政治称之为资源政治,其阐述的石油三角概念,以三个顶点围成的地区成为全球石油储量的3/4(三角形的顶点为地中海中点,印度洋中点,里海中点),区内的波斯湾,其产量是全球总产量的1/3,全球产量出口的1/4。而一带一路的北端和南端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穿过这个资源三角的南北两端,我国知名学者张文木先生指出:历史上过分染指“心脏地带”所带来的国运衰微是历史定势。大英帝国曾经不仅控制了中亚,印度以及中国部分地区,其势力范围还扩展到内外缘地带,且时间之长,史上无右。前苏联像英国一样,只要谋求霸权,也就难逃衰落的命运。

  1913年列宁曾经提及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的概念,提出世界权力的中心由原来从东向西,转变成为从西向东;在历史回归的过程中,作为印度前总理的尼赫鲁也曾经深刻的阐释中国不像俄国惊天动地的转变,经过7年的对日作战,中国人的生命力超人意料,不能想象这样一个国家能够如此坚韧成长。尼赫鲁实际上认同权力逐渐回归东方的论断,对印度洋的定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尼赫鲁的政治伙伴和坚定的亚洲中心论者,印度人潘尼加曾经担任印度外长,新中国建国之后,辞任外交部长而担任驻华大使。

  (这张图片是潘尼迦与毛泽东的会见)

  尼赫鲁和他对海权的判断也更加符合政治博弈的现实,他们指出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印度安全系于印度洋,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洋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将与本国强大的海权成长程度有密切联系,而当时中印两国都要面对海上强国美国,因此中印两国对共同的安全利益是有着基本认同的。他们认为在这一地区的合作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半个世纪过后,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间接引用了邓小平的言名言说:如果中印携手21世纪必将是亚洲的世纪。之后的2013年,辛格总理提出了中印两国的七项交往原则,包括重申和平共处5项原则,保持高水平的战略沟通,以及加强应对复杂世界的协商合作等。他说,世界足够大,足以容纳印中两国的发展愿望,印中两国不是命中注定的对手,我们应该拿出成为合作伙伴的决心,这样做可能不会容易,但我们必须不遗余力,我们的成败将关系到印中两国的未来,乃至于本地区和整个世界的未来。

  (以上是牛振的署名文章)

  中印和平务实合作对于全球将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以上地缘分析和战略前瞻之外,仅从现有的中方政府和民间的近百篇文献中,大都认可中印之间经济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且两国合作的经济总量之于全球,两国人口资源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其发挥的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力。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数据整理)

  20年前的1997年,亚洲总GDP占世界比重为27%,落后于欧洲及北美洲所占比重的29%、32%。2017年整个亚洲的GDP总值为29.4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了36.5%,而北美洲及欧洲占比为别为27.4%、26.1%。中印两国1977年GDP分别为1766亿美元,1211亿美元,合计仅占世界的3.8%;2017年GDP分别为122503亿美元,26000亿美元,合计占世界的18.4%。以上几组经济总量的数据表明,在中印及其所在的亚洲所占世界的份量突飞猛进的时候,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所占世界的份量已经开始缓慢下降。从经济实力角度开始验证“世界中心转移”的历史进程。

  全球人口75亿,亚洲45亿人口占去60%,中印依然是人口绝对大国,具体来看,中国人口为13.88亿,占去全球人口总数的18.5%,而印度人口13.42亿,占去全球人口总数的17.9%,美国位居第三,但是应该不会太久将被印度尼西亚超越。

  从数字上看,中国确有某些资源优势:中国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积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20岁的少年何福明先生翻阅了大量资料,给出了以上统计数字)然而印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中国的1/2,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只有中国的1/3,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比中国高。加之,印度国土位于北温带,在北纬8°至37°,东经68°至97°之间,温暖湿润,地域辽阔,生物多样性显著,资源丰富,但是两国淡水资源同样相对缺乏,某些河段中国地形相对高,处于上游,例如我国雅鲁藏布江最终流入印度,虽然印度还有恒河等其它淡水资源,但是我国雅鲁藏布江生态保护好,水质较好,所以印度人很在乎。

  不管专家学者如何论证和计算,我们可以从双方贸易额增长的角度说明经济互补性。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馆经商室每年都会公布中印的经贸简况,中国商务部也会提供更为详细的经贸数据,这是获取中印贸易基本状况最便捷的方式。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馆经商室每年都会公布中印的经贸简况,中国商务部也会提供更为详细的经贸数据,这是获取中印贸易基本状况最便捷的方式。数据显示:2018年,中印双边贸易额95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我对印出口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自印进口 188.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我对印出口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自印进口 188.3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自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产品,印度出口中国的基本上属于初级产品,印度对华还有无形商品出口,印度是世界上IT外包的最大国家。在药品、农产品(000061,股吧)、软件、电影、医疗保健等方面,印度都有优势。印度进口中国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

  同时,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工程承包国,2016年中国对印度工程承包新签合同总额为22.37亿美元。从2016年外贸数据上看,印度已成为中国第七大出口市场,中国是印度第一大的贸易逆差国(按金额排序,印度主要的贸易逆差国分别是中国、瑞士、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伊拉克、韩国卡塔尔、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是印度第一大的贸易顺差国。

  正是由于中方享有较大的贸易顺差,因此印度一直希望中方能够扩大进口,增加对印投资。2014年习主席访问时,中国宣布在印度新建两个工业园区,投资200亿美元,助推莫迪的“印度制造”。

  “2014年,印度选举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为总理,原因是他提出了基础设施投资、精简监管和民族自豪感等议程”(选自《未来世界是亚洲人》)。同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BRI),2017年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包括印度都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投入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在一带一路区域为主的包括基础设施等几乎所有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双方国家领导对“合则两利”有了共识。

  中印合作大势中的逆流

  然而中印双方部分学者和政治家,并不完全认同中印共同的安全利益,他们的理由是:两国的利益冲突由来已久,从近代上来看,印度的经济稳定发展强于中国,中国在这个时期不仅贫弱,而且还有经济负增长;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强于印度经济,不管从GDP的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比印度强得多。

  (以上金额单位为“亿” 美元)

  绝对值的增长上来看,印度增长了99.4倍,而中国则增长了368.5倍;增长速度对比悬殊,中印速度比,从1952年的初期的1.37倍,猛增到2016年的5.09倍。他们认为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国家实力的落差,两国政治上的抗衡博弈在所难免,政治互信基础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因为资源是地缘政治的核心,两国同样要依赖于印度洋。2001年以后,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分量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56%。换句话说,海上丝绸之路其实是中国的能源安全通道。部分学者认为,印度控制印度洋是印度的核心利益,印度洋将成为控制和反控制的矛盾爆发点。印度东向策略直接覆盖了中国的这条能源安全通道,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双方的利益是冲突的。

  因此中国方面希望透过重建南线丝绸之路,构建双方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也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印版本。

  2013年2月,印度时报标题文章《中国希望与印度一起复活南部丝绸之路》报道了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与辛格总理就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表了联合声明。事实上始于1999年,4个国家的学者在云南签署了昆明倡议。之后的2011年四方在云南正式提出构建昆明-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经济走廊的构想。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中印,正式倡导共同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全国人大代表林文勋提出南部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可以将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地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有机连接。

  《印度时报》网友留言栏

  印度时报则在另一篇标题文章中指出:“帮助巴基斯坦走出经济危机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网上的回帖,则直接反映了部分学者和网民的心态,其中一位网名的留言或许比较典型:“你去救巴基斯坦抛出一揽子拯救计划,结果资金流向恐怖分子,后者转而对付印度,其实加剧巴基斯坦的经济崩溃是符合印度战略利益的”: 另一位网名则回避了中印巴孟关系的微妙之处。他反而提出:”中国总理干得好,但是前提是中国人不盯着别人的领土,请把这条公路用于贸易和文化交流”。来自美国的跟帖也非常典型:“中国人过去给你们什么启示,他们真实的愿望是获得一条可以方便的把坦克运送到你们家门口的公路”。印方对中印关系持续靠近有着恐与喜的不协调声音,印度一方面希望联合中国,另一方面恐惧中国实力的发展有可能威胁到印度人在这一地区的核心利益,当然也包括安全利益。现实利益与不忘初心是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问答题,目前也只能且走且答,当然其实最终答案是明晰的:求大同存小异,合则两利。

  从莫迪的姿态 看中印关系

  作为古吉拉特邦首脑的时候,他曾经多次来到中国,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使得古吉拉特邦在印度各邦当中经济增长首屈一指。这表明总理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务实精神。2018年也是中印关系史上意义重大的一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与莫迪总理在武汉举行了历史会晤,开创了促进高层交往的新模式,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的与务实的会谈机制”。印度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合组织和亚投行等方面体现出莫迪总理的物质务实精神。同时莫迪先生本人不仅作为印度教的精神领袖,而且作为人民党的党首,带有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2014年年初莫迪在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也就是我国的藏南地区宣传造势的时候,声称任何超级大国,都别想将这一地区从印度手里夺去。当然他作为印度教的皈依者和重要领袖,在他政治生涯之初,曾经公开煽动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1990年莫迪参与了在阿约提亚圣地的游行后,印度和穆斯林冲突升级,造成2000多人死亡;也正是由于这一事件,美方认为,他应对印度的种族暴力冲突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被美国宣布成为禁止入境人员。

  (印度教的皈依者和重要领袖)

  2017年莫迪总理积极参与了印度、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首次印太地区官方会议。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命名亚太地区为“印太地区”之后。美印在阿富汗和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日趋一致。以上四国联盟在沉寂了多年以后死灰复燃,意料之中。2018年6月莫迪总理则直接将“印太”这一概念定义为地理概念。但是不久之后,出现了戏剧性变化,莫迪亲自前往“亚洲安全论坛”宣布:“印度不认为印太地区需要一个成员有限的俱乐部,也并不需要一个支配或对抗其他国家的组织”,暂不参加与美日澳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针对国际上有人借口在联合国舞台上中方对巴基斯坦某议题的表态,挑起的“印度抵制中国货”的言行,莫迪先生提出要将决定权交给“民众”。分析人士指出,双方政府都希望管控分歧,朝着和平共处加强合作的方向,持续努力;在印度大选过后,双方合作诚意将会大大加强。

  结论

  如何顺应世界权力中心转移以及未来世界的格局,缔造和平和繁荣的亚太地区,如何推动中印的传统友谊,将亚洲人民团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之下,加强与区外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重要资料来源:

  《印度与中国的资源实力对比分析》杨文武 《南亚研究》

  《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张文木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中国与印度携手一带一路前景与挑战》马伟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印度的发现》尼赫鲁 商务印书馆

  《不顾诸神现代-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爱德华卢斯 中信出版社

  《亚洲世纪》帕拉格康纳 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团

  (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天下无贼。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