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   微博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2012年初,围绕一位青年偶像文学作品的真假问题,中国的网民和知识界集体沸腾了……方韩之争的结局如何不重要,偶像韩寒是否会倒塌不重要,方舟子是否会败诉不重要,我们关注的是:是什么因素,把这么一件以往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文学争端,推成几乎整个知识界以及社会都在关注的大热点?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吗?
    [微博热议:方韩大战将如何结束] [调查:方韩大战你支持谁]

方韩之争回顾

进展:韩寒撤诉

  2月13日,上海普陀区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称,韩寒诉方舟子、刘明泽一案,已撤回起诉。[详细]

起因:麦田发文质疑

  1月15日,知名IT评论博客,原蚂蚁网CEO,原百度社会化网络事业部总经理麦田发博文披露,韩寒的公知形象,完全是父亲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出来的,韩寒《三重门》是父亲代笔。[详细]

高潮:方舟子参战 方舟子和讯博文

  1月18日,打假斗士方舟子连发7条微博,加入了质疑韩寒的阵营。韩寒则称将起诉方舟子。[详细]

后续:多方混战

  媒体人、出版人甚至娱乐圈人士也纷纷加入争辩,斗志激昂。“敌我”双方各挟粉丝展开混战。事至如今,韩寒一方称将向法院提起对方舟子的诉讼。[详细]

网友热议

虚逐子:一个偶像的坍塌
这个水准平平的青年,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星光熠熠的偶像。[详细]
左志坚:韩寒现象“批判”
“质疑”韩寒的闹剧,已经刷的让人恶心。[详细]
盛大林:关于“韩方之争”的断想
我心中韩寒是个天才、英雄、青年领袖,但这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详细]

一次影响力空前的论战

    近年来,由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网上论战已是屡见不鲜,但这一次方韩之争,其影响力之大,社会波及面之广,却属罕见……
  • 方韩之争

    占据媒体版面大

        论战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跟进。随着论战升级,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跟踪报道,还刊发了大量评论员文章。

  • 方韩之争

    持续时间长

        1月15日麦田发表质疑博文,1月18日方舟子加入,1月29日韩寒声称将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直至今日,仍未落下帷幕。

  • 方韩之争

    卷入名人多

        直接卷入论战的名人有范冰冰、姚晨、路金波、彭晓芸、王志安、木子美等。胡紫微、高晓松、沈浩波等人纷纷发表观点,陈有西等知名律师也接受媒体采访。[详细]

  • 方韩之争

    影响用户多

        截至2012年2月2日下午18:00,与方韩大战相关的新浪微博就有15515184条之多。而对于“支持韩寒还是支持方舟子”态度调查,参与投票的人数达75969人。

层次却是“史上最低”

    与近代以来的几次知识界广泛卷入的著名论战相比,由于有了新媒体的助阵,这次方寒论战参与者之众前所未有,但其讨论话题的层次,却似乎很难“入流”,与过去那些宏大主题相比,方寒之争所聚焦的只是真假问题……
  • 方韩之争

    晚清:改良派VS革命派

        这一场大论战真正的论战重心,是在要共和还是要专制和要革命还是要改良的根本问题上面,并使得共和的思想战胜了专制的思想,革命的思想战胜了改良的思想。[详细]

  • 方韩之争

    民国:鲁迅VS梁实秋

        现代文学论争史上,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旷日持久,以1930年为中心,长达8年,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字,包含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详细]

  • 方韩之争

    八十年代:文化大讨论

        这次文化讨论涉及的问题很多,但其中心问题还是百余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那个可以叫做“现代与传统”的老问题。简白地讲就是关心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详细]

  • 方韩之争

    方韩之争:低级口水战?

        这场论战中,无论是方舟子,还是韩寒,双方的表现无法令人满意。两位动不动就问候对方的家人,把对方类比动物,或者干脆破口大骂,这与村妇骂街何异?[详细]

为何这种“低层次”的争论会引轩然大波

    为何方韩之争这种“低层次”的争论会在中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或许透过方韩之争本身,脱离真假的论辩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泥沙俱下的、利益纠葛的、更真实、更赤裸的文化中国社会……

表象:抬轿者隐没 阴谋论浮出

韩寒是商业制造的文化泡沫?
     韩寒最后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青年偶像,是有意识包装塑造的结果。韩寒的偶像地位背后的猫腻,并非无人知情,但是各种合力出于各种利益考量而心照不宣甚至主动抬轿,真正为偶像埋单的,是真诚的粉丝和崇拜者。[详细]
媒体过度包装?
     “代笔门”事件一出,包括吴虹飞等资深媒体人,大喊韩寒要祛魅,媒体过度包装。可是,真有过度包装这回事吗?南都的封面我记得很清楚,叫《公民韩寒》。所谓韩寒是“公知”的说法,是他本人,还是媒体加的?[详细]
偶像背后的推手?
     有网友发帖称,路金波教会了韩寒,只给媒体和公众看大家想看到的一面。你们想看什么,韩寒就表现什么给你们看。你们想听什么,韩寒就说什么给你们听。[详细]
麦田在借韩寒炒作?
     洋洋洒洒一篇《人造韩寒》的文章,长达近万字左右,抨击韩寒是靠炒作团队包装,没过几天又麦田道歉。虽然好像做了徒劳之功,却借韩寒的肩膀出名,让许多网友晓得了麦田的大名。[详细]

喧嚣背后的社会根源

知识分子群体公信力下降
     当那些思想、道德作伪的假公共知识分子在重大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的拷问下,其强烈的政治投机心态、追名逐利的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不择手段的道德人品展露于公众视野之后,社会公众对知识分子群体的评价普遍降跌,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社会良知的声望和公信力的下降是必然的。[详细]
社会道德底线下沉 诚信高不可攀
     经济领域的非道德现象进一步蔓延到了社会的其他领域。在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有关见死不救的事件及相关报道。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人情好象顷刻间消失。道德行为在社会中似乎已经成为了异类现象。有的学者已经用道德底线来描述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详细]
知识分子政治投机成潮流
     1978年后,虽然中国进入了社会变革期,“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和追名逐利的市侩哲学仍然是众多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蕴,他们的知识兴趣和政治风向相生相共。[详细]
80后时代偶像的崩塌
     那个获誉无数的公民韩寒,某种意义上,还真可能是一个被社会被大众特别是被知识界精英幻化出的一个精神偶像;据此而言,“人造韩寒”是成立的——一个只是不断重申包裹着常识的各种俏皮段子的竖子,在世无英雄的时代,骤然成名。这是一种悲哀。[详细]

折射中国知识界缺乏担当,追名逐利成为主流的现状

从“为天地立心”到追名逐利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的改革,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原先身家性命完全依附于国家的单位人有了一定的自由度。职业选择的自由度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大,为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和社会环境。然而,社会公权对各种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掌控也为权钱交易提供了各种机会空间和话语平台,这促使官本位的思想和实践变本加厉。[详细]
人格不独立致信仰缺失
     中国的结构决定了知识分子具有比较大的独立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们不但在经济上必须依附于体制,而且从社会氛围,包括整个意识形态来看,并不鼓励知识分子坚持其独立性。[详细]
知识分子的内部分化与对立
     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权利和经济上也越来越不平等。知识分子为社会上哪一个群体说话,决定了他们的立场。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思想自然产生分化。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一定要成为某个社会群体的代言者。但他们内部同样有分化,因为对相同的社会问题,每个人思考的出发点不同。[详细]
案例:孔庆东与周其凤现象
     有人将2011年称为“文革元年”,沐猴而冠的“三妈的”不仅象征着知识分子精神的没落,更预示着野蛮与暴力的“王者归来”。以孔庆东周其凤为标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聚集地的北大已经沦为社团的“党校”,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北大精神已经不复存在。[详细]

中国知识分子正在沦落吗?

    知识界为何会为那些看起来鸡零狗碎、一地鸡毛的事件沸腾不已,只是因为利益?

外因

理想主义的幻灭
     理想主义精神在二十年来遭受到挫折,挫折之后,一部分人下海经商,但许多人还是选择坚守。但从中发展出一种“后理想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中遭受挫败之后,人们普遍有一种幻灭感,让人感到理想是虚无的。[详细]
商品经济的冲击
     确切地说,到80年代后期,市场化就以商品经济的形式出现,知识分子内部已经开始分化。最大的转折出现在1992年,发生了整个社会世俗化的大转型,人们的心态都变了,变得现实很多,理想主义开始衰落。社会发生急遽的变化。90年代的分化是买不买股票,近十年的分化是买不买房。通过股票和房产两波原始积累,原来都在同一个水准的一代人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层,不仅是资产,更重要的是心态的变化。[详细]

内因

自身没有担当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在孔孟和老庄二大主流文化传统天衣无缝的互补统治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入(入世、出仕)则以孔孟“忠君”思想为行为准则,成为皇权的附庸和帮凶。这是因为,无论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毫无例外,都是以“忠君”和“皇权”为根本前提的。
常有优越感 少有感恩之心
     我们这代知识分子很少有感恩之心,觉得自己是时代骄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有不自觉的自恋意识,得意于自己是超级成功者。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不过是幸运儿,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文革”浩劫造成了十年的人才断层,我们不过赶上了好时代而已。[详细]

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

方韩之争

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这样的

    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广义地说,所有针对公共话题发表自己深刻见解,并进而引起社会关注、唤起他人作理性思考的人都可称作是知识分子。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知识分子,因为公共空间、公共舆论都需要他们的理性引导。[详细]
方韩之争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其一,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精神;
    其二,他们以自己的理想和观念来看待现实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批判者;
    其三,他们将关注世界、国家、人类、民族、社会的公益之事,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
    其四,他们把是否将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付诸于实践提高到个人道德高低的判别标准,即所谓“铁肩担道义”;
    其五,他们对现存的各种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存在一种本能的怀疑和批判;
    其六,他们往往会借助于职业平台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影响社会各阶层的思想选择和价值取向。他们本身也成为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社会良知、社会理性的楷模;
    其七,他们更多地是从社会契约理性的高度,以一种穷根究底的精神来探索终极答案和完满境界。[详细]
专题策划制作 和讯评论 和讯社区
CopyRight © 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