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故宫失窃、锦旗现错别字、建福宫商业运作之后,故宫憾事又来了一单。近日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故宫员工摔碎宋代瓷器”一事。故宫器物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故宫一级品才1106件。
文物是在7月4日损毁的,时隔26天在网友爆料之后,故宫向公众公开信息,27天后正式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8月2日,网友在比对过央视公布的被损毁文物照片与故宫官网藏品图片之后,在博客中发表质疑,称故宫1日公布的破损文物宋代哥窑为赝品,故宫方面则否认了这一说法。[和讯收藏] [相关话题:故宫之商] [热议]
- 故宫陷瓷器门
被损坏文物档案: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
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专家估价:2000万。[高清组图]
事件进展
8月2日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已责成故宫追究有关责任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收到故宫博物院关于宋代哥窑瓷器损坏情况的报告后,立即组成包括有关专家在内的事故核查组,对事故情况进行了核查。核查组认为,该事故确为工作人员对测试仪器操作失误造成的珍贵文物损坏事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已责成故宫博物院根据事故情况和核查结果,追究有关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详细]
8月1日 受损文物照片公布遭质疑 故宫回应:不是同一件 故宫受损哥窑图片经央视公布后,有网友质疑该照片与此前媒体报道的并不是同一件文物。故宫方面2日澄清说,两者本来就不是同一类的宋代哥窑。此次损坏的是1970年出土的一件哥窑,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网上流传的那件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目前正在故宫瓷器馆展览,欢迎公众参观。[详细]
8月1日 故宫将文物受损事件上报国家文物局 修复无时间表 8月1日上午,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表示,宋代哥窑瓷盘损坏事件已经直接上报国家文物局。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详细]
7月31日 故宫承认损坏一级文物宋瓷 故宫博物院7月31日证实,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件,经过26天的调查认证初步判断为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所致。[详细]
7月30日 网友爆料 7月30日19时07分,来自四川成都,署名“龙灿”的微博博主爆出猛料,称“故宫器物部手续不全,将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瓷器一件出库,不料被工作人员摔碎”。此人同时在微博中透露,此消息“是真的,我老师亲口告诉我”。[详细]
7月4日 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被损坏 根据故宫博物馆事后公布的消息称,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详细]
- 故宫文物被盗及损毁历史
故宫史上六次被盗
1959年8月16日清晨,工作人员打开养性殿门时发现靠近地面的一块大玻璃碎了。经清点,被盗的是西间展厅的首卷柜,里边陈列着14页金册、10页玉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及金钗、佩刀等文物。其中,14页金册中的8页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不翼而飞。当年11月12日,因形迹可疑,20岁的山东来京学生武庆辉带着赃物及现金坐火车时被乘警抓获。[详细]
被损毁的文物
《潇湘图卷》展出时受损 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董源存世真迹极少,国内仅有三件。其《潇湘图卷》被画史视为中国“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是故宫收藏的唯一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然而这一国宝曾在故宫展出时因水淋而受损。据中国文物网报道,《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方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而滴水来自展柜上方的空调换气口,属于设计缺陷。据称,受损画幅被简单处理后又被匆匆摆放到展柜中。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这起事故的发生暴露了故宫文物管理的严重漏洞,可以肯定是人的原因。
御林军铠甲拆做丝绵被 1973年,故宫为改善600名员工福利,院领导打报告给有关部门报批同意,“因院制宜”,将每件御林军铠甲折价5角,每位员工限购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丝绵。这些铠甲制于乾隆50年(公元1786年),属于清代军队大量使用的绵甲,为宫廷侍卫和御林军所用,在当时是代表国家尊严的“军装”。有3000套绵甲作为“福利”卖给员工。另有1000套划拨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做了道具。故宫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静楼,夫妇都在故宫工作,花5元钱买了10套盔甲,将其拆散取出丝绵稍作加工后,缝制了一条丝绵被。后捐赠给上海恒源祥博物馆。[详细]
- 争议:国宝该不该公开
【和讯连线】收藏专家马未都:文物完全对外公开不现实
和讯网电话连线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马未都表示,故宫藏品完全向公众公开是不可能的。他说,像故宫博物馆那么大,藏品有一百五六十万件,想把所有藏品看完是不可能的。假设一个人能活3万天,每天看10件,一辈子也只能看30万件。同时,像故宫这样的公共单位在应对公共事件时,要不断积累经验,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详细]
【和讯连线】考古专家刘庆柱:信息应尽可能地公开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向和讯网表示,文物保护是绝对的,但效果是相对的。在不同的阶段,允许使用不同的手段,在文物管理过程中,出现人为的失误是有可能的,但是针对本次事件,故宫应公布损坏文物的原照与损毁后的照片,这样才能解除网友的质疑。刘庆柱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故,如地震等极端情况,希望故宫等国家博物馆能尽快地建立数据库,将文物信息公之于众。[详细]
网友质疑:国宝为什么不给看
公开资料显示,故宫博物院现有造册文物逾150万件,而每天能与南来北往的游客见面的展品,仅仅占全部馆藏的不到2%。其余98%的文物都藏在一个地下库房里。故宫的珍贵文物亮相了大英博物馆,闪耀了卢浮宫,甚至和台北故宫也联袂大观过,可就是在自家门口动静不大。老不给看算怎么回事呢?[详细]
法学学者王刚桥:国宝信息公开不容置喙
故宫文物乃国之公器,故宫博物院只是管理部门,而不是所有权拥有者。国宝损毁,当然要向它的“主人”报告。这种信息公开义务,在理论上不容置喙。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更是有着明确要求。依《文物保护法》,文物收藏单位工作人员,“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详细]
新京报:别让国宝藏在深宫人未识
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之类的国立博物馆,长期以来是国家财政支持的,从他们的定位来说,不是闭门搞学术研究的机构,而是要给公众提供知识普及、文化教育的文博机构。民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故宫?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旅游景点,也不仅仅是少数研究者的“实验室”,而是希望在兼顾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方便地欣赏到更多的宝贵文物,不让国宝藏在深“宫”人未识。[详细]
- 借鉴:先进文物管理经验
故宫文物保护史上的两个奇迹
关于故宫文物的保护,众所周知有两个奇迹,那就是它曾经两次大规模迁徙:一次是日本侵华,故宫文物随国人一道颠沛流离,没有个固定的家;再一次是随败军一道迁台。那志良先生有一册《我与故宫五十年》,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此讲述极详,尤其是抗战时期那部分着墨最多。我们看到,近两万箱计百万件文物,长达十多年,行程数万公里,却无一受损。[详细]
台北故宫:离普通民众更近
“台北故宫的所有展品都近在咫尺,你可以走到展品前面,只是展品外面有一个防护罩,起一个防盗和防止游客触摸的作用,但你可以看得非常真切,不像在北京故宫,会有绳子或者栏杆把游客拦在外面,你只能很远地望一眼。”《蜂鸟》杂志主编戴清这样形容自己作为游客在赏玩两岸故宫后的感受差别。更为难得的是,台北故宫不仅让展品和参观者之间的距离“近”,而且让故宫和台湾民众的实际生活也很近,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像一个教育和娱乐的中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近它,亲近它。 [组图]
文物不幸受损各地如何追责
台北故宫:相关官员引咎辞职 1963年,迁台故宫文物《四库全书荟要》9册被雨水浸湿后发生粘连,无法揭开。这套《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本,是现世仅存的一套孤本。时年6月3日,台湾“教育部”收到了“检察院长”于右任写给他们的信函:“其损失情形如何,主管人员有无失职咎责?应予调查,以明真相。”结果,联管处主任孔德成引咎辞职。工作人员梁廷炜被记过一次。
奥地利:馆长引咎辞职 2003年,一名窃贼爬窗进入奥地利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偷走意大利16世纪著名艺术家本韦努托·切利尼创作的金饰雕塑“盐碟”,其价值至少达5500万美元。盗贼触发了博物馆里的感应器、警报器和监控摄像机,但当时值班警卫误以为设备故障,解除了警报,致使与警察局连接的自动报警系统也未起作用。几天后,艺术史博物馆馆长在将渎职警卫人员免职后也引咎辞职。
意大利:议会表决 2010年,意大利不少地区阴雨连绵,雨水浸泡导致庞贝古城内的一些建筑墙体坍塌。意总统纳波利塔诺称这是“意大利的耻辱”。一时间,意大利要求文化部长邦迪辞职的呼声高涨,反对党更是对邦迪提出了不信任提案,要求议会进行表决。[详细]
- 精彩观点
朱少华:文物可以深藏 管理方法和监管制度应公开
国家文物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产,更是民族的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因此对于这些国宝级文物,国家话再大的力气,动用再谨慎的手段将其收藏和保管也不为过。我们的故宫本身就是重要文物,将这些国宝深藏在故宫博物院里也是在恰当不过的了。但是文物深藏故宫是必要的,而对文物的管理却也幽深莫测,甚至管理程序、监督办法等也深藏不露就让人费解了。[详细]
要让人民看到政府花的每一分钱
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宫。它是一个具有公共财政供给的,寄托着全国人民怀旧情节和古典精神的博物院。再确切一点,故宫是一个现代政治语境下的公共机构,它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晒在阳光之下。无论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要让人民看到政府花的每一分钱”的精神。现在的政府机构以及事业单位更不能成为宫,成为宫也要成为符合现代政府文明的白金汉宫、白宫或克里姆林宫,而不能成为明清时代的紫禁城。[详细]
傅蔚冈:文物保护制度要透明
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当下不透明的文物保护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文物馆藏内的文物是属于国家所有,馆藏单位必须妥善保管。但是由于文物众多,很多博物馆并未能对这些文物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以故宫博物馆为例,号称具有150万件馆藏,但是这些馆藏是不是都已经归档整理,造册登记?这还是一个疑问。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并未见到一个非常清楚的列明明细的展品统计。既然连建福宫这样的一个建筑都能够被故宫有关方面辟为商业用地,公众更有理由怀疑不少内部人士会通过内部混乱的管理制度将不少馆藏据为己有。
[详细]
- 和讯调查
- 相关视频
- 和讯知道
“故宫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5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总分25种大类别,69项小类别。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二级藏品620000余件(套)。(来源:故宫博物馆官方网站)
一、接收制度。《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文物收藏单位取得馆藏文物的方式,取得文物必须依照法定方式进行。实际上馆藏文物来源合法是《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因此,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必须建立文物接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保证馆藏文物来源的合法性,从而避免馆藏文物因来源不合法而被其他人追索;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文物收藏单位成为来源不法的文物的销赃渠道。
二、登记制度。文物收藏单位对进出本单位的文物进行必要的登记,是掌握文物数量和流向的基本方法。文化部1986年发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文物登记有具体的要求。该办法对文物登记在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和藏品的定名、计件、计量单位、时代、现状、来源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并且,该办法还明确:“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
三、编目制度。为分别收藏和展览,文物收藏单位还必须对馆藏文物进行恰当的分类,并编制目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编目卡片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并且对馆藏文物编目应包含的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四、档案制度。文物档案是馆藏文物必要信息的记录,建立文物档案是国际博物馆界对文物收藏单位的基本要求。《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做好档案是博物馆管理的最低标准。
五、库房管理制度和出入库制度。库房是收藏文物的地方,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并建立起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必须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
六、注销和统计制度。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数量上的变化,为避免账目不清,除入库登记制度以外,还必须建立注销和统计制度。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规定,藏品被调拨、交换出去的,必须办理注销手续。实际上,如果藏品因其他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而损毁的,在依法进行处理后也应该办理注销手续。
七、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为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对馆藏文物应该根据其性质定期进行保养。为保障文物保养的及时到位,文物收藏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根据文物的不同性质,规定保养的方法、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员等。对存在损坏的文物,要进行必要的修复。
- 往期话题
- >>更多
- 版权声明
和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振芳
联系QQ:1308918700
邮箱:pinglun@staff.hexun.com
在信息发布途径如此便捷的今天,这么重大的信息是不是应该主动公布,而非通过消息人士“谣传”开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哥窑文物被毁的事件还有可能再发生。
- 微博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