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凡是有灾难的地方,第一时间内总会有陈光标的身影。陈光标的慈善,给人一种形象营销的意味,并且这种意味越来越强。陈光标以派发现金而大抢媒体的风头。在南京是这样,在台湾是这样,在云南也是这样,在日本还是这样。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以派发现金作为慈善的一种方式,是陈氏的风格,也是标签。“暴力慈善”,这种语言的组合真是玄妙,慈善是个褒义词,暴力是个贬义词,一负一正相乘,剩下的就只能得负了。陈光标的慈善,是否也是负大于正?我们到底是否需要暴力慈善?[评论][微博互动]
- 正方:“暴力慈善”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善
马金真:低调的雷锋和高调的陈光标异曲同工
雷锋一心一意做好事,做了好事后不留名,是一种美德,值得学习;同样,陈光标做了好事,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也是一种美德。因为他们的核心是相同的,都做了好事,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助人”的作用。这是“异曲同工”……[详细]
王石川:不必简单贴上“暴力慈善”的标签
不能因为陈光标在一些时候未充分考虑受捐的对象的尊严,就抹杀陈式慈善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就轻率断定:“"陈光标式慈善"是一种慈善的倒退”。陈式慈善是一个独特的标本,他的诸多之处既值得激赏,也值得剖析。
[详细]
肖余恨:“暴力慈善”? 好大的帽子
相比较那些为富不仁的炫富者,陈光标的这种做法,虽然有点俗气,但毕竟是在为社会创造一种价值,受捐者也是实实在在地受益。对这样的行善方式,我们可以商榷,但不该一棍子打死。所以,拿“暴力慈善”这样的大帽子来压陈光标,只会让那些以慈善环境不好、慈善机构信誉不高,而为自己不慈善、少慈善、伪慈善找借口的人窃笑。[详细]
- 反方:“暴力慈善”或成为道德之殇
肖畅:慈善无需“暴力”
根据这些理论或观念的发展,我们又可以对慈善的道德力量作出新解:这是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而非一种自我救赎式的道德;是经过组织力量、制度力量而能被广泛传染的道德,而非个人模范效应所能带动的道德;是春风化雨式的道德,而非“暴力慈善”型的道德。[详细]
鲁珊:“暴力”是慈善难以承受之重
与其他项目又不同,慈善的对象是人,是因这样那样前提条件而陷入贫困的人,有些前提条件,贫困人群自己也无法选择和改变。这些人,在金钱上处于弱势,但在情感,尊严或人格方面并不一定是弱势。高调不错,但暴力,可能会误伤受捐助者的情感。[详细]
“暴力慈善”孕育不了真正的公益文明
物质救济固然是传达爱心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但不是慈善精神的全部。有爱有尊严的慈善救济,恐怕才能孕育正常的公益文化,而“暴力慈善”,不但成就不了真正的公益文明,甚至会成为社会的道德之觞。[详细]
- 思考:不如让“暴力慈善”失去用武之地
牛角:对于陈光标的慈善理念可以宽容
我们强调社会的多元化,因此对于陈光标的慈善理念我们可以宽容。我国慈善事业刚起步,各种慈善模式的尝试都可能出现,既有壹基金式的慈善,也会有陈光标式的慈善。陈光标剑走偏锋,确实激起了公众对于慈善的关注和思考,也确实逼迫中国富裕阶层正视自己的财富观,这是其价值所在。[详细]
晏扬:对“暴力慈善”的异议与肯定
陈光标式的慈善之所以令人纠结,在于中国慈善事业过于贫弱。是的,只有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只有我们的慈善事业足够繁荣,慈善的人性化关怀才能进一步凸显,“暴力慈善”才会失去用武之地,行善者和受助者才会更加注重人格尊严,只有到那时,慈善才能还原其纯粹的面目。[详细]
刘选国:陈式慈善折射行业危机
陈光标之所以坚持自己做慈善,正是因为我国慈善组织的策划和创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因此他才亲自策划和组织慈善活动,去“秀钱墙”,去和巴比对话,跨过台湾海峡去台湾发红包。可以说,陈光标的慈善创意极具创新性和传播价值,同时还让他的慈善理念影响了更多的中国人。[详细]
- 和讯调查
- 中国慈善人物
- >>更多
- 版权声明
和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振芳
联系电话:010-85650876
联系邮箱:pinglun@staff.hexun.com
我们一方面对陈光标式慈善颇有微词,希望他能够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感叹有那么多贫困人群急需救助,不管何种方式的慈善对他们而言都是雨露甘霖。在对“暴力慈善”持纠结态度的同时,我们其实需要低调的慈善家越来越多,需要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这种爱的对话中去,迎接慈善的春天。
- 微博热议
|
-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