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真的是文科生太多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2021-04-15 20:07:22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公众号上发表《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文中提到,关于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作者认为,文科生太多是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应该重视理工科教育,由此引起热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达到中等收入后,缺乏增长动力,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富裕国家竞争,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而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目前大体上有三种认知。

  第一种也是目前学者和政府普遍认为的原因:经济发展后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太大,弱势群体消费不足,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把贫富差距作为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

  第二种认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过去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第三种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无论是哪种说法,归根结底都指向经济增长缺乏心的动力,传统产业萎缩和新型产业不足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真正原因是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

  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东盟四国”等东南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在“中等收入陷阱”徘徊,有一些共同特征。东盟各国最大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困难,使得经济不能够顺利转型发展产业转型。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实现战略产业的快速成长。如韩国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升级过程,思路清晰。马来西亚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考虑产业升级,但鉴于其本国人口较少,国内市场有限,导致重工业的经济效益低,规模效应并未凸显。东盟各国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才能符合本国的现实基础,又能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使其摆脱困境的首要解决难题。

  东南亚国家的长期殖民地历史决定了东南亚的高等教育大学大多由殖民地统治者开办,殖民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殖民地政府官员及其殖民统治代理人。殖民地高等教育培养目的是培养殖民地官员及统治代理人,因此殖民地高等教育不重视技术学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工科,而重点培养了大批的经典人文学科,神学,法律,管理人才。

  然而,在东南亚国家在二战相继独立后,相继对原殖民地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人文学科毕业生过剩,理工科毕业生短缺的有很大改变。如马来西亚基本完成了文科毕业生占40%,理工科毕业生占60%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新加坡的转型最成功的,在1980年代,其理工科毕业生即达到了62%。

  所以摆脱了殖民命运的东盟各国在1980年代,其实已经普遍培养了大批理工技术人才,但是之后在1990年代东盟各国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东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至少是教育结构上是以理工技术教育为主,且也有充足的相应人才,这就与论文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恰恰相悖。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后,东南亚国家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原有高等教育中重人文学科,轻理工学科的殖民地高等教育特征。所以,该论文关于文科生的相关观点,至少是研究很不扎实,立论证据不足,如此不严谨,恰恰是个科学训练不足的问题。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