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虽然家境富裕,但父亲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有网站还为此发起网络投票,结果显示七成网友站在她父亲一边。其实上大学是否有用,在这个多元化时代恐怕已差不多是一个口水问题,双方都可以举出貌似雄辩的论据,注定很难相互说服。但让人悲哀的是,双方辩论的标准竟然是读完能不能赚得回来,让读书似乎变成了一场必须变现的商业买卖。
更让人深省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何却逆流出现了知识无用论?而与网上对时政的慷慨激昂比,为何鲜有人再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拿什么反思读书无用论?和讯评论
不值得派:上大学就是一场失败的投资!
中国目前的现实就是这样的,如不是全国排名前几的大学,就业基本没戏,大把大把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且毕业了很多都专业不对口,真正谋生的方式都是其它途径。即便找到工作,喜不喜欢都得接受,过不了半年就跳槽换工作。要不就是靠父母找关系安排工作!大学这几年还真是纯属浪费时间![成都女孩上大学遭父亲反对 七成网友赞成不读]
值得派:读大学不仅仅是就业、地位和金钱,更是一份人生旅历
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赚钱。读大学的价值可能更在于上大学过程本身,诸如,环境、师资、眼界、人脉……这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有的人只能看到价格,看不到价值,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读大学不仅仅是一种投资]
中间派:现在找工作,本科已是标配,上不上由得着你吗?
中国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而且四年大学,上过大学的人都明白,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现在企业招人,学历又成了标配,很多职位本科以下免谈。[不要轻易指责认为读书无用的父亲]
从生存层面来说:教育成本与收益出现倒挂现象!
玲玲父亲的这笔账是这样算的:即便毕业找个工作,月薪不过两三千,浪费钱还浪费了四年。而在他看来:读4年书要花8万,而若高中毕业就打工则能挣来8万,来回16万,再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脑体倒挂”是读书无用论的注脚]
从社会竞争环境来说:目前阶层固化,大学不再是龙门
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新难题:高昂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现象随处可见,知识改变命运遭质疑。“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句话引万千共鸣。[“考过高富帅,能战胜官二代”吗?]
从价值观来说:“以财富论成败”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里,对读书人缺少应有的尊重
读书人被瞧不起,除了跟知识分子自身的退化相关外,也跟“读书无用论”传染下的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贬低有莫大关系。新媒体上充斥着的反智、反精英情绪,也能从中找到思想源头。[评判成功的标准单一 同学聚会不攀比也难]
“读书无用论”思潮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有特殊的原因和背景,也造成整个社会知识塌陷,然后再集体补课的不良后果。而这一次,玲玲和其父对“上大学值不值得”这一话题的分歧,让它再度成为公众和媒体的讨论焦点,而且这一次,可能跟前两次有本质的不同。
第一次的时间:出现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
背景: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的时间: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背景: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微博]、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当时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第三次的时间:当下。
背景:这场“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几大难题:比如,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
1、为啥“读书无用论”会在中国反复出现?
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读书就必然会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如果功利目的难以实现,读书无用论就会泛起。这是“读书无用论”在中华大地反复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为啥“读书无用论”会反复出现?]
2、这次思潮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什么本质区别?
有人概括说,1960、1970年代是政治权力扼杀教育。2000年代则是教育产业化和多数人群被边缘化造成的经济困境扼杀教育。后者带来的后果比前者严重无数倍。[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
3、与网络上对时政的慷慨激昂比,为什么现在鲜有人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家都以金钱作为大学值不值的上的标准,而鲜有更远大的志向,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是目前阶层利益固化严重,缺少民主、民生、民享的土壤,国家的崛起与个体的幸福度关联不大。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从初级阶段开始,注重的就是应试教育,而缺少德育。[利益固化,藩篱如何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