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新一轮减税降费吹响中国经济前进的号角

2023-03-29 04:40:58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国务院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并研究优化完善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政策广受关注,此次减税降费预计每年将为实体企业减负4800多亿。笔者注意到,减税降费主要内容包括四点:一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作为长期政策实施。二是减半征收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两项政策延续到2027年年底。三是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纳所得额不超过100万部分的所得税,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两项政策延续到2024年底。其四是2023年年底前对煤炭进口实施零关税。

此次减税降费是阶段性政策,但政策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有针对性。其一是此次更侧重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重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延续就是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其二是很多政策是之前政策的延续,且延长了实施时间,让减税降费政策成为常态化制度,未来减税降费不再需要逐年讨论,稳定了企业预期。其三是“扶弱”依然是重要政策目标,比如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以减税降费来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站稳脚跟。其四是保障供应能力,比如煤炭进口零关税,在当前全球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下,为中国打通能源进口渠道,也提高能源等基础物资的保障能力。

今年,我国财政政策主要支持方向包括:拉动内需、科技创新、壮大市场主体、完善供给保障体系。而减税也基本围绕这些方面进行。

第一,“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的政策就是出于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考虑。科技创新是我国当前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领域。

在内,当前中国经济需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外,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技术创新。未来,中国企业不能指望技术上的“拿来主义”,要采取积极措施,投入资金开展长周期研发,打破外部技术壁垒和技术压制,以自主化技术占据全球科技高地,打破技术桎梏。从全球看,当前全球在一个技术跃迁的关键节点,诸如生成式AI、生物技术、通信技术、算力技术等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企业要抓住机遇,站在技术前沿,掌握技术的主动权。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提升,就是要以税收激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规模,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投入规模才能出科技成果。

第二,“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将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部分所得税政策、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壮大市场主体,尤其是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税收优惠主要是激励仓储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去年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就在于物流,而仓储是物流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所以政策目的很明确,就是激发物流企业投资建设仓储的热情,从而加快我国物流体系的完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我国部分失业者再就业的重要途径,给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定的税收优惠,能够对老百姓(603883)创业起到鼓励作用,支持部分困难群体主动走出窘迫的生活状态,为个体谋出路,为社会促就业。

第三,“煤炭进口零税率”的政策则是侧重于稳定供给。过去几年,由于俄乌冲突、欧美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又由于短暂的夏季干旱导致水电供给不足,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过短暂的缺电,也出现了煤炭等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煤炭进口零关税将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供给,此举属于防患于未然。

在部分税收优惠基础上,笔者预计未来还将推出新的减税降费措施。财政部部长刘昆此前表示,强化2022年与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衔接,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该加强的加强,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政策急转弯。

今年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落脚点包括拉动内需、优化民生保障、促进科技发展等几个关键领域。笔者预期未来在消费和投资领域可能会有更多的税费政策出台:比如金融机构将继续让利企业,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比如降低通信成本,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比如适度地减轻企业的用人负担,减少社保支出等。减税降费的根本目标是藏富于民,激活市场,而在持续减税降费的让利支持下,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腾飞。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