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交易中的公平理念

2023-03-28 02:43:35 证券时报 

【念念有余】

交易达成,只要不存在强迫和欺骗行为,都是双方意愿的表达,自愿的动力使双方都能因此获益。

余胜良

身处商品社会,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交易,购买劳务和商品,使用各种服务,我们大致会认为这些交易是公平的,不过交易会随着买卖双方地位的变化,心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有时候我们在消费时,会有一种照顾别人生意的感觉,会认为是对方从自己身上赚到钱。不过算下细账,享受网约车出租车服务后,他们并没有赚到我们什么钱,比自己开车还省钱。到商店里买蔬菜、饮料、面包,我们会大致计算出成本和获益情况,可能毛利率并不低,但是这些商家在扣除员工成本、店租之后,也只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这个利润往往不会把管理者自身的人力投入,以及他们在店铺上的资金投入成本计算在内,此外他们还要承担经营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成本,承担亏损风险。

在外地自驾游,如果遇到住店的客人比较多,找好几家都是满客,找到客房后会有一种感激之情,幸亏找到了栖身之地;如果是到荒僻之地,能碰到小卖店补充饮料食物也会让人高兴;饥饿的时候能找到餐馆,不管餐馆多么破旧都不会嫌弃;如果需要加油时找不到加油站也会让人心慌,看到加油站后会舒一口气,同样是掏钱,心情却很不一样。

以上列举的例子,是消费者在需要消费的时候,一时找不到商家,其实就是服务能力短缺时,产生的别样心理。城市里有很多商家,很容易找到替代供应者,消费者在消费时情绪很少有波动。

交易达成,只要不存在强迫和欺骗行为,都是双方意愿的表达,自愿的动力使双方都能因此获益。比如社区便利店经常会贵一些,但可以节省消费者时间,消费者愿意就近消费。

因为双方都能获益,才会这么容易产生交易,假设只有一方能获益,交易达成就非常困难。

强盗等通过暴力手段掳掠金银,就是一方获益,他们不会一直抢夺需要的商品,因为这样难度很大,可能会遇到反抗,他们用金银购买到他们需要的商品,过程就会比较容易。

劳动力是比较敏感的商品,可以投入到公开市场,换取报酬。不少人认为劳动者在商品交易中吃亏,被剥削。但如果把劳动力看成一个商品,交易过程没有强迫,那么对出售者和购买者一定都是有利的。

今年劳动力就业不容易,一位经常进工厂的朋友说找不到活,保安的收入也大幅下降。这种情况是因为劳动力需求疲软,造成劳动力供应过剩。如果劳动力供应紧张,工厂敞开招工,劳动力就会被当做宝。比如富士康郑州建厂,地方政府就需要为工厂招工提供便利。一旦有劳动力需求的一方感觉招工困难,他们就会通过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的方式想办法招到工人。相反,一旦工人找工作困难,他们会很无奈接受雇主的条件。

没有雇佣关系的自耕农,生活也并不容易,农民收入依然垫底,他们进城务工收入更高。是否参与劳动交易,不是贫富的本质原因,关键是创造财富的能力,比如腾讯去年薪酬支出就达千亿元。工地上条件很差,是因为工友创造的价值本身就不高。父母愿意竭尽全力提高孩子教育水平,提高其劳动力销售价格。

那些做点小生意的小商户,很容易在务工和经商中来回转换,他们想做点生意试试运气,不过经常发现还没有务工收入高,也就是说,出售劳动力是比较稳健的一种方式。

劳动力和土地、资本等都是商品生产构成要素。劳动力提供者发现自己收入和老板差别太大,形成心理落差,是因为劳动力只是构成财富生产的要件之一,股东们作为资金提供者,能享受绝大部分收益,当然也用资本金承担风险。

资产性收益经常会比劳动力收益更大,这其实是鼓励储蓄,鼓励资本留存,鼓励资本找到机会,资本收获需要时间,所以一般是一种长期主义者,延迟满足者,资本增值会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对劳动者也有利。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