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京专栏丨研判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

2022-12-05 01:51:14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东京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人们容易想到的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再有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卡”我们的脖子。这些当然是事实,有目共睹。但除了以上两方面因素,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我曾撰文分析过,以上三重压力中,“预期转弱”是关键。由于预期转弱,需求才逐步收缩;供给冲击效应也才会放大。为了稳预期,按照中央部署,国务院年初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宏观政策安排。

平心而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确实可圈可点。财政政策不断加力提效:一方面调低了赤字率(2.8%),而退税减税达到2.5万亿元;货币政策稳健灵活:在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同时,进一步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了综合融资成本,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

不单是我这样看,最近读其他学者的文章,大多也认为今年的宏观政策适时适度,一致予以肯定性评价。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当前经济形势仍面临较大挑战。据官方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4.8%;二季度为0.4%;三季度为4.9%。前三个季度平均增长3%,显然,与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GDP增长5.5%)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宏观政策对头,可为何经济活力仍显不足?再换个角度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达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而且我国已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照理讲,面对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我们有足够的回旋空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也许读者会说,与二季度以来一些地区疫情多点散发有关。而今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先后出台“九不准”和“优化疫情防控20条”,明令不准层层加码或一刀切。

由此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而且会越来越小。那么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另一原因究竟为何?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经济活动中的人。经济学讲得清楚,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能动的要素。试想一下,要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有干事创业的动力,敢于担当作为,经济怎会没有活力呢?

是的,研判经济形势不能就事论事,不仅要见物,同时也要见人。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这绝不是无的放矢,其言下之意是,目前一些国企的干劲还不足;有些民企的闯劲还不够;有些外企对是否投资还在举棋不定,需要尽快扭转这个局面。

中央的研判无疑是对的。现在需要研究的是,为何会出现“三不敢”现象?只有先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不瞒读者,这几年我自己做过一些调研,曾与不少企业家交流过,据我了解,三类企业的性质虽不同,也各有各的难处,不过归结起来,症结源于一些体制机制上。何以见得?让我分别解释:

有的国企为何不敢干?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主要是人们对“三个区分开来”的理解不一致。比如对改革中的先行先试与“明知故犯”;探索性试验与“我行我素”;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与违纪违法等,它们之间的边界在操作层面究竟如何区分,尚待更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

部分民企为何不敢闯?我所知道的,是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安全感。无需讳言,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人对民企抱有偏见,甚至利用个别民企出现的违法事件,整体否定民营经济。对这些错误言论,中央曾严肃批评过。

最后再看外企。有些外企不敢投,其实也是事出有因。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美国试图鼓动西方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国内有些地区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写到这里,若读者同意上面的分析,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在这里提三点建议:

第一,要鼓励国企敢干,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研究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实施细则,并尽早颁布实施。有了实施细则,国企干事创业有章可循,自然不会再缩手缩脚。

第二,为支持民企敢闯,应继续释放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信号。

第三,为吸引外企投资,应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坚定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企的国民待遇。同时,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企加大在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优化服务流程,向世界展示我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与诚意。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