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再次激进加息,病急乱投医后果几何?

2022-09-23 01:08:39 新京报 

■ 观察家

美联储“治标式”持续加息,背后离不开“政治泡沫”推动。

当地时间9月21日,为进一步缓解通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75个基点到3%至3.25%之间,这也是一年内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大幅度加息。美联储此次加息,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008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按照一般逻辑,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率高低与经济好坏唇齿相依。对国家而言,加息可以压抑投资与消费,这是阻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通胀)的良方。

面对通胀问题,美联储此前已经加息4次,加息幅度也从最初的25个基点跃升到75个基点。从一系列汇率变动表现可以看出,加息对各国的货币与金融已经造成了波动和影响,只是各国呈现的数据存在不同。

当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跌1.7%,至30183.78点;标普500指数下跌1.71%,至3789.93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79%,至11220.19点。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低0.9%,报每桶89.83美元,为9月8日以来最低收盘价;美国原油下跌1.2%,报82.94美元,为9月7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如此看来,美国加息带来的并非是提振全球经济预期,相反,全球主要股市表现出的是消极反馈。这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美国加息政策实际效果的担忧,还反映了他们对美国经济前景预期倾向于保守。

美国此轮通胀的成因,包括联邦政府为了复苏经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制美元投放市场以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大宗物价上涨。

考虑到社会舆论压力和“政治正确”,美联储不得不抑制通胀,甚至不惜承受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衰退为代价。激进加息,利率上行,最终可以说必然造成股市下跌,打击消费和投资。

美联储加息,理论上可以让需求降温,但对于能源供给冲击、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供应链成本上升、垄断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加息的效果则不那么明显。自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五次加息,加息幅度累计达300个基点,但美国通胀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下降。

实际上,美国政府一直在制造各类金融泡沫和“推动再工业化”中徘徊。但治标不治本,不停地制造政策延误,放纵可能的危机产生。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华尔街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美国民主制美其名曰是“法治”和“分权”,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没有表现出推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和改革的诚意。美国经济和金融波动不断反复出现,政府政策在金融宽松与政府监管中不停地腾挪,加息也就反复上演。

通胀不抑制,加息就不停止。美国国内经济政策通过美国国际地位得以放大,并通过美元这一全球基础性货币实现外溢和渗透,进而持续影响到全球经济稳定。

而这,恐怕只是刚刚开始。

□王英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