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电商平台“超长预售”如何解?

2022-06-15 16:11:32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6月15日电 题:电商平台“超长预售”如何解?

作者 盘和林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当下,电商预售越来越普遍,成为一种销售“新玩法”。预售在早期主要是面向商品定制生产,预付金是合同保证金性质,商家以预付金约束消费者,防止违约。之后,随着“双11”和“618”等购物节当天流量迸发导致服务器宕机的问题出现,很多电商平台开始支持商家通过预售的方式缓解服务器压力,预售模式延伸到了批量的标准商品销售领域。

商家也从预售中获得了好处。通过预售,商家可以试探市场的实际需求,商家备货时间更加充足。尤其是当前很多电商的物流依赖本地前置仓的配送,商家可以在预售期将商品提前放在本地前置仓,等用户交付尾款,本地前置仓在数小时内就可以送货上门,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积累一些好评口碑。

预售有积极的一面,但随着预售行为的普及,其不合理的一面逐渐显露。有些商家将预售当作“财富密码”,割消费者“韭菜”。总结过往商家在预售领域的行径,笔者认为当前电商预售模式存在三点主要问题:

第一,从预售到超长预售,商家向消费者转嫁成本。预售最早是7天,对于现货商品,这个预售时间其实已经相当充分。但现在预售时间越来越长,最长甚至要45天。商家为何不断延长预售期?这是因为超长预售期可以让商家占用用户预付金,商家利用消费者预付金来进行生产。对于商家,预售一方面节约了仓储成本和备货成本,另一方面占用了预付金的时间价值。

第二,预售合同中霸王条款越来越多。不退预付金、不退换、不接受中差评等霸王条款出现在一些预售合同中。尤其是预付金方面,商家经常使用“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条款来避免消费者“反悔”。因为预付金往往金额不高,消费者很容易被诱导下单。在漫长预售等待期中,如果消费者“反悔”,要么损失预付金,要么强制购买不需要的商品。

第三,超长预售中“随意取消”和“延迟发货”问题普遍。以霸王条款让消费者“哑巴吃黄连”的同时,超长预售的商家对于自己的要求却很宽松,有商家以各种理由延迟发货,甚至随意取消订单,并以原料短缺、工厂出货延误等理由搪塞用户。

笔者认为,预售作为一种销售方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但预售不断侵蚀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则需要给予重视。不合理的超长预售,会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造成隔阂,导致摩擦,不利于电商零售的稳定发展。在治理超长预售方面,法治依然是最优解,而完善电商法治,主要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电商平台要对预售合同进行审查。要评估预售时间的合理性,定制产品的确有生产时间要求,进口商品也需要时间通关,但有些批量商品则完全没有必要设置超长的预售期。而“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等霸王条款,应该从预售合同中剔除,参与预售的消费者和现货购买的消费者应该享受同等消费者待遇。

另一方面,法律层面要对超长预售建立完善法治环境。有些问题法律已经给出答案,比如商家“随意取消”和“延迟发货”在法律上属于违约行为,有违约金罚则可以参照,消费者可以选择违约金罚则或者定金罚则来获得赔偿,对于此类问题,应通畅消费者投诉渠道,以简易仲裁的方式,以最小的成本帮助消费者讨回公道。有些问题法律可能没有答案,比如预售时间长短和霸王条款,这方面既要有法律条款的补位,也要对明显违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警示,比如通过黑名单和信用档案等方式,引导电商商家合规经营,诚信经营。

总的来说,预售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定制化生产、减轻电商平台服务器负担、优化用户的物流体验。但部分电商商家过度谋求商业利益,忽略了商业诚信,超长预售、霸王条款、失信违约等行为越来越普遍。治理预售乱象,要靠完善立法,通畅维权通道,需要平台和监管部门协同合力,也要靠信用档案的“赏善罚恶”。多维度优化法治环境,是解决乱象的最优解。(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