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也要有成本意识

2021-09-10 02:48:46 证券时报 

【念念有余】

工业化、现代化是整个时代最大的慈善,改变了最多人的命运。

余胜良

最近好多公司都要做慈善回报社会,头部公司宣布的投入规模达到千亿级别,仿佛不慈善就没了存在感。帮助别人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也是一个专业活儿;从产业上看,慈善也是一门生意,需要专业人士来做。

首先是要有钱,其次是能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去,另外还要有团队实施,这三点都不容易。

大公司为了回馈社会,往往会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小公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大公司自身能力强,有产业优势,有资源组织能力,能把自身优势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中小公司基本没这个条件。

把资源投入到合适地方并不容易。记得当年陈光标到纽约向穷人发钱,发展中国家的富人扶贫扶到了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最大城市,显得很长志气。不过这也惹得当地慈善人士大为不满,不是因为抢了生意,而是因为陈的行为太高调,一次性给了穷人很多钱,而这些流浪汉拿着钱并不是好事儿。这还是最基础的救济,就如此讲究了。

理想的慈善是授人以渔,这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想在没有条件的地方成长一个有造血能力的组织,就需要创造很多条件,如果有合适机会,这个地方应该早就成长一个产业了。

农业、农村、农民,是传统慈善扶助对象。环境恶劣的地方要植树造林,通自来水,修公路,有点条件就种果树,种经济作物,搞养殖,还有的地方搞旅游业,扶贫者往往带着一颗热心来,最后大多是一片狼藉,伤痕累累。

有些公司救助的方式,是定向采购,作为礼品送给客户,这也是一个办法,其实这相当于在其他地方减少了采购,社会总财富也没有变化。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农村生活改善,基本上不是因为农业收入提高,而是城市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收入才是王道。新机械的使用减轻了劳动量,农业的科技含量在提高,一部分工业和服务业也外溢到农村,整个中国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关键是城市发展,追求更好生活的农民大多想搬往城市。

在农业上投入太多,其实并不划算,工业化、现代化是整个时代最大的慈善,改变了最多人的命运。这也是因为符合经济规律,农民和产业彼此都能赚钱,这才是长久之计。

在这个大背景之外,还有一些边边角角无法照顾的地方,需要慈善力量平衡。这才是政府或企业组织施展力量的地方。政府官员有财政发工资,不需要为生存担忧,那些还需要为自己生存担心的企业,就没有必要非参与进来。

更可行的做法是捐款,巴菲特这么厉害,还要把慈善捐款交给比尔·盖茨的基金会管理。有能力的那部分人,平日可以干自己的活儿,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慈善活动中,让自己心灵得到净化,得到满足感。

因为自己亲自做成本太高,各种基金会更擅长此道,形形色色的基金能存在下来,一定需要财富支撑,比如有雇员、有办公产地、运输车辆,所以慈善机构一定会需要从募捐中抽取一部分,这一点要向捐款者说清楚,防止出现被绑架在道德高地的情况。而且慈善机构也要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比如关键时刻的物资发放,就可以外购服务。

有的人喜欢做慈善,在自己都还照顾不好的情况下,就想做好人好事,传统情况下,这部分人可能壮志难酬,现在则可以投入到专业慈善机构,但是不能将自己神圣化,不能被自己感动。这个机构有自己的生存模式,也在消耗社会资源,给员工发工资,只不过做的事情比较特殊,和其他企业相比没什么两样。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