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而居悲与欣

2021-07-30 03:09:45 证券时报 

【念念有余】

为了生存,大自然和人类的斗争估计就要一直持续下去了。

余胜良

这次河南大雨造成洪灾,贾鲁河决口,让我想起小时候,村人们曾组成拖拉机队,远赴周口扶沟耕地打工。

那是1988年秋天,我们那里已完成秋收,正是农闲,扶沟人喜欢种棉花,收得晚,还比较忙,形成季节性用工,我哥哥那年16岁,因为退学让父亲很生气,就买了一辆拖拉机希望劳其筋骨,我哥哥什么活儿都能干,在一个晚上他和同乡开着拖拉机,接连开过燃烧的谷子杆儿,这是用火烧掉晦气,为远行的人祈祷。

这是很远的他乡,传过来的消息是,那里都是沙土地,很穷。

我们这里也有沙土地,只是在河滩上,面积不大。沙土地,说明这里近代曾经有很大规模的河流决口。这次郑州大水好多地方都淤积泥沙,洪水力量太大了。

我们这里是黄土地,其实也是黄河决口带来的,只不过时间更古老,黄土地不是我们这里的本色,地表下大概一米半,就是黑色颗粒的土壤,肥沃的腐殖质在土壤中像要流出油来,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这些黄土地上,如果不是挖河沟,埋葬逝者,这些地底下的秘密就被深深掩藏了。

老家往南三公里左右,是一条沙颍河,这条河隔断南北,我小时候见识过沙颍河狂暴不羁,曾经和家人到河南边看戏,要到渡口坐船,船下是翻腾的黑色的水浪,这是我最早的坐船记忆。那时候雨水多,掌船的挨家挨户收粮食,附近村子每家都收,因为交通不便,河两边的人家,都不希望女儿嫁到对岸去。我初中高中时,曾经和弟弟一起,用三轮车拉着父亲,到河南边去看病,先是下坡,使劲拽,后是上坡,使劲推,见识了这条河的深和宽。

人们筑起高堤,害怕河水外流,曾经有多次,人们得到有可能决口的通知,这次大水,同样如此,河水已与堤坝持平。这条河如此危险,人们还是愿意围着它建村安家。

一般,一个村庄有10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一亩,我家南边相邻沙颍河的村庄,在我上小学时,人均耕地就只有4分。这说明此村繁衍已久,非其他村庄所能比。

临河而居,传统悠久,比如殷墟遗址就挨着洹水,二里头遗址北边就是洛河。这些河流孕育文明的原因很简单,河流危险,但是也带来肥沃的土壤,有了灌溉的可能,收成才能更好。而且,相比于长江黄河这些大河,水流相对较小较为平稳的支流水系,毁灭性较低,更容易接近,更容易改造利用,文明往往就发源在这些河边。埃及文明孕育在大河之边,是这条河不大一样,枯水期时间有规律,下游冲积平原面积大。

水太重要了,就是再多土地,没有水耕种效率也很低。老人们讲,以前的土地并不缺,但人们不愿意去开荒,因为种得多,并不一定就收成好,关键是要长得好,种太多没有能力管好,人力畜力都有限。灌溉重要,灌溉需要水,但是如果水太多,也不好,我所在的村庄1000多口人,有10多个姓,据说是逃难的人,其他村庄合村一个姓,不收留,就在这里聚了起来,低洼地带,不易生存,遍布村庄的20多个池塘,就是为了收纳积水。后来干旱导致这里成了良田,政府在这里设了一个劳教所,还设了一个农业干校。从老家这块土地的变迁来看,积水太多一定不利于生存,泛滥区居民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是为了生存下去,在好地方被占的情况下,只能将就了。

人们要住在河流之侧,还要和洪水做斗争,为了生存,大自然和人类的斗争估计就要一直持续下去了。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