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背后是一个健康中国

2021-06-15 01:08:32 新京报 

■ 百年说百·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

百岁老人群体不断壮大的背后,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更是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大发展的结果。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即提高到77.3岁。尽管“七普”目前尚未公布相关数据,但据中国老年学学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健在的百岁老人多达58789人,已远高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5934人。

百岁老人,蔚为大观,背后是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增加,也是健康中国的最好体现。

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同步增长

百年前我国有多少人口呢?根据当时的户口统计数据显示,1912年全国人口有40581万,1928年是44185万。虽然这些数据可能会有误差,但一般而言,百年前中国有4亿多人,应该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家卫生部门发布《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规定:为保护母体安全和下一代之生命,禁止非法打胎。1952年,又规定严格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这些政策规定的出发点虽是保护妇女身心健康,但在客观上起到鼓励生育的作用。

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当年中国大陆人口有5.83亿。到1974年,我国人口已突破9亿大关。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四五”规划中(1971~1975年)写入了控制人口增长率的计划,此后,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2.24,接近更替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启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2019年,我国人口突破14亿大关。

在人口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粮食产量也在增长,从1949年的1.1亿吨增长到2019年的6.6亿吨,增长了5倍。国新办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百岁老人增加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人口的健康水平,有三个重要指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预期寿命。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也只有35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口的健康水平也持续改善。到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到77.3岁。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百岁老人(10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此前的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百岁老人分别为3384人、4900人、3851人、6681人、17877人以及35934人。

目前“七普”尚未公布详细的年龄数据,但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健在的百岁老人已达58789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4623人,其中最大年龄为128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这其中,健康也成为积极人口政策的必然要求。正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在保障人口数量的同时,包括健康在内的人口素质保障,也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发展。

为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百岁老人群体不断壮大,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成就的直接体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何亚福(人口学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