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平:服务新发展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02-22 23:20:05 和讯名家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陶以平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行长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杂志2021年第1期

导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我国经济结构、产业体系、区域布局、要素配置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优化,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经济面貌。新发展格局下,商业银行要从三大维度提高自身能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刺激生产和消费,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举旗定向,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科学应对百年变局、重塑竞争格局、开拓发展新局所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主动作为、长期战略,更是指引未来航向的灯塔。商业银行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找准定位,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担当有为,为服务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融入新格局中把握战略新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我国经济结构、产业体系、区域布局、要素配置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优化,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经济面貌,相应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机遇。

抓住新产业增长点。从“两头在外”转向“以内促外”,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擎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巩固和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普遍具有较高风险和较低固定资产率特征,亟需直接融资体系打通产业崛起全流程链条,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具有天然与实体经济接近的优势,既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推动形成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紧跟新型城镇化步伐。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双循环”的重要动力。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人口和产业将进一步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城市群集中。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加快,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实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撬动和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此过程中,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互联互通投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不仅对商业银行城镇化金融、绿色金融、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金融需求将持续增加,也将扩大和稳定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筑牢发展根基。

把握新消费发展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消费内需是关键。一方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当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2019年我国国内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为55%,较美国等发达经济体70%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高端消费、新型消费、服务型消费等快速增长,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的新消费生态体系逐渐形成,释放出更大活力。以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增长将拉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进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同时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也为养老金融、教育金融、旅游金融、健康金融等业务带来了广阔发展机遇。

激活绿色新动能。绿色发展尤其是气候治理有望成为中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并提出“十四五”时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要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我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长期愿景,绿色金融业务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新风口”“新蓝海”。

拥抱新科技潮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日益广泛,全面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日常生活,数字经济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作为一个数据、技术密集型行业,银行业一直是新兴技术率先应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近年来,银行业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业务模式变革和服务效率提升。在新发展格局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科技创新,将为商业银行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提供强大动力。

在担当新使命中锻造赋能新利器

打铁还须自身硬。商业银行要抓住战略机遇,需要从三大维度提高自身能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刺激生产和消费,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深化改革创新,锻造国内“大循环”的加速器。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转变要素资源配置格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供给的主体,必须持续提升金融供给匹配性,以金融价格信号优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励机制,形成资金流牵引人流、物流、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大循环。要放大“投资效应”,通过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投融资“任督二脉”,加速居民储蓄转化投资,资金循环带动经济循环,引导资金和资源向“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聚集,推动供给侧产业升级。要强化“财富效应”,发挥商业银行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渠道销售能力,推动居民财富配置重心逐步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迁移,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消费能力同步扩张,带动需求侧消费升级。

加强内外联动,锻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通器。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内循环”。商业银行应以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为重要纽带,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产品服务体系,成为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外循环的重要连接点和驱动力。一方面,伴随扩大开放,国际优秀金融机构将加速进入中国,形成“鲶鱼效应”,国内商业银行在竞争合作中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扩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同时深化与国际一流投行、资管公司等机构合作,推动建设强大资本市场,吸引长线资金参与国内经济循环重点领域建设。另一方面,跟随“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建设,优化国际机构、业务布局,加强境内分行、自贸区分行和海外分行协同联动,整合两个市场资源,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同时以走在世界前列的绿色金融实践等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筑牢风险防线,锻造新发展格局的稳定器。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全球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压力将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对中国经济形成挤压,影响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进而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资本补充压力、海外合规压力、金融市场风险压力。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应变,加强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应对,牢固树立金融安全底线思维,在与实体经济构建长期良性的共荣共生关系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相匹配,调整优化国别和行业业务结构,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和新型风险应对能力,为新发展格局营造稳定健康的金融环境。

在奋进新征程中打造实践新样板

进入新发展阶段,投身新发展格局,兴业银行将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和使命,总结传承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历程所形成的良好基因和宝贵经验,面向中长期,立足持久战,持续深化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本领,努力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主力军,着力打造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坚持“商行+投行”战略,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的适配性。兴业银行根据大势变化和自身禀赋,前瞻性提出了“商行+投行”战略,并久久为功深入实施,推动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符合新发展格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金融服务体系的要求。

兴业银行在国内较早布局综合金融,具有强大的投行基因和商投联动的良好基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连续多年位居市场第一,综合理财能力连续13个季度蝉联普益标准榜首,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权益投资等投行业务也位居市场前列,同业“朋友圈”广,金融机构合作覆盖率超过90%,同时依托齐全的金融牌照,率先成立的银行业首家研究公司、首家金融科技公司以及风险内嵌的体制机制优势,形成了与大投行业务相耦合、与新经济和新产业相匹配的研究赋能体系、科技赋能体系、风控赋能体系、协同赋能体系。

在此基础上,兴业银行连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商行资金资源、客户基础、网络布局与投行思维、工具和模式由相加相融到纵深融合,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堵点,不断扩大完善投行生态圈,构建涵盖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股权+债权”“一级+二级市场”“融资+融智”的业务整合联动,为各类实体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环金融服务体系,打破新经济、新产业融资服务“价格歧视”,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内循环中的经济新动能,加大新基建、高科技领域投资力度,以金融大循环助力我国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

坚持ESG理念,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绿色银行集团。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先行者,兴业银行十五载深耕绿色金融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深厚专业积淀,建立了牢固的领先优势,形成了“寓义于利”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在保持特色和优势基础上,推动ESG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理念有机融合,绿色金融集团向ESG集团进化演变,以领先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实践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远景目标。

升级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强S(社会)和G(公司治理)的探索和应用,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ESG产品体系,特别是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为契机,打造行业领先的ESG投资能力,研发打造包括ESG理财、ESG指数基金等在内的全谱系资管产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支持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

打造业内领先的ESG风险管理体系。借鉴兴业银行多年来在赤道原则实践过程中对E(环境)和S(社会)的识别、监测和管理经验,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和资金投向,带动企业提升ESG表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时校准自身发展战略方向,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坚持开放共赢原则。继续发挥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以及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等国际准则和合作组织成员优势,将赤道原则本土化最佳实践所形成的标准、技术和经验,通过“一带一路”、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中英等多边合作平台,与国际社会广泛开展交流、开放输出,贡献中国智慧,畅通绿色金融国际大循环。

坚持普惠初心,进一步释放内需增长潜力。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必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提升,驱动经济内循环。兴业银行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首家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立足自身禀赋,聚焦经济内循环堵点,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以中小微企业、精准扶贫为重点,银银平台和社区银行为纽带,科创金融、养老金融为特色的普惠金融格局,有效提高“四个比重”。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大金融扶持,强化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特别是通过“芝麻开花”科创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培育支持能创造经济增量的科技型、创业型企业成长上市,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有效带动居民就业,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畅通“就业—收入—消费”循环。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借助银银平台连接2000多家中小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通过“财富云”将优质丰富的财富管理产品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偏远地区输送,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城乡地区收入和财富差距,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群体中的比重。“输血”“造血”并举,以产业扶贫为根本,探索绿色生态扶贫模式,持之以恒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有机衔接,让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钱袋子”鼓起来。通过消费金融子公司进行服务下沉,推进普惠小额消费信贷业务加快发展,触达更多长尾人群,增强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

提高老龄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丰富完善国内首个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安愉人生”,将遍布全国主要城市近千家社区银行网点作为服务老年客户的主阵地,服务老年客户超过1800万,有效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消除其养老后顾之忧,培育老龄消费新增长点。

坚持科技引领,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服务效率。兴业银行立行之初便确立了“科技兴行”的治行方略,探索别具特色、行之有效的金融科技发展道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持续发力占据先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商、金融云服务提供商、流程机器人提供商之一,并对标先进互联网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提高服务新发展格局效率和效用。

以科技输出为纽带,依托独有的同业合作平台——银银平台,升级科技输出产品和服务,覆盖银行、租赁、财务公司等各种类型金融机构,增强合作金融机构科技能力,进而驱动整个金融体系服务效率提升,加快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

以开放互联为基石,立足F(金融市场)端领先优势,将其进一步复制嫁接到B(企业)端、C(个人)端,推进场景拓展和生态互联,构建开放生态圈,成为各行业数字生态的共建者,有效打通从供给端到消费端的数字化连接,不仅促进B端客户畅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能力,也有效增强C端客户场景消费能力。

以数字银行为目标,强化金融科技引领角色,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将各类前沿技术应用到客户生态经营、产品服务改造、业务流程提升、智能化风控等全方位经营管理中,重塑客户旅程,打造金融科技银行,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更好满足新阶段新格局客户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坚持审慎经营,进一步筑牢金融安全屏障。银行连接百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兴业银行始终牢牢把握风险控制生命线,坚持稳健合规经营,并将其作为生产力,强化“合规致胜”“合规盈利”观念,推动“法治兴业”落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

在服务实体经济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进一步将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配置和倾斜,同时发挥集团综合化服务优势,完善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中长期融资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共生共荣,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好金融风险。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前、中、后台职责分工明晰、相互制约促进的三道风险防线;建立强大风险中台,实行风险内嵌矩阵式管理,与业务平行作业,在业内率先建立新兴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差异化的投资决策和评审机制,推动风控理念从信用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实现支持科技创新与风险控制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发挥银行系首家市场化研究公司、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双重优势,强化研究赋能和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前瞻性、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1年第1期)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