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希望中国不要使用逆周期因子,并继续强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我们也乐见今年在这方面出现的积极进展。”伯杰尔表示。 ]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与其他地区一样,在亚洲,疫情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例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但在另一些国家病例却仍在激增,例如印度确诊人数逼近800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亚太地区经济活动将收缩2.2%,相比6月的预测下调了0.6个百分点,原因是本地区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急剧收缩超出了预期;2021年亚太地区经济预计增长6.9%,相比6月的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专访了IMF中国部负责人兼亚太部助理主任海格·伯杰尔(Helge Berger)。“2020年IMF预计中国GDP增速将达1.9%,但印度为-10.8%,澳大利亚为-4.2%,背后折射着各国对疫情控制程度的不同,中长期来看,控制不住疫情就没有全面的经济复苏。”他建议,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各国应持续提供政策支持。即使是率先复苏的中国,伯杰尔认为政策支持至少应该持续到明年年底,但考虑到债务负担和财政刺激的效率,中国可以调整财政刺激结构,重点支持家庭部门、加强社会保障网。
同时,伯杰尔支持中国在“双循环”战略下继续推进金融开放进程,并持续加大汇率的弹性,IMF始终建议中国央行逐步让逆周期因子淡出中间价。今年下半年来,因子发挥的作用的确也已经很小。就中长期来看,不论外部风险如何变化,IMF仍鼓励中国关注国内经济改革,让私营部门等市场力量发挥更多作用,这也是最终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疫情远未结束,政策支持应予以延续
IMF预测,2020年全球公共债务很可能创下历史新高,达到全球GDP的近100%,但与10年前开出的药方不同,IMF此次认为大多数能自由借款的发达经济体,将无需计划在疫情过后实施紧缩政策以恢复公共财政健康。
针对疫情防控更加有效的亚太地区,伯杰尔也认为警报尚未解除,增速预测仍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并面临重大下行风险。“我们不能排除疫情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也可能破坏经济复苏。疫情对最贫穷和最脆弱群体的巨大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动荡,可能破坏近年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或者,金融市场中风险厌恶情绪回归,可能加剧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有效疫苗可能快速、大规模推出的前景则构成了上行动力。”
考虑到疫情似乎远未结束,IMF认为亚太地区的政策支持应予以延续,并且在部分国家应加大力度。在经济复苏企稳之前,有必要实施定向的财政支出。这些支出应面向最脆弱的群体(其财政乘数最大),并支持以就业为导向、包容性的和绿色的投资。同时,完善的检测和接触追踪政策非常关键,这既能控制疫情的扩散速度,又减轻了其对经济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三季度的GDP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韧性已不断得到验证,在投资、出口率先复苏后,消费也有追赶之势。9月零售加速至同比3.3%的增长水平,相较8月的0.5%大幅改善,但IMF仍建议中国延续政策支持。
在伯杰尔看来,四季度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将交棒于私营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但这可能不会发生得那么快,因此我们强烈建议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的支持应持续到明年年底,虽然力度可能不会像今年那么强,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IMF也建议中国可以调整财政支持的方式。早前中国的财政刺激都聚焦于基建投资,IMF建议应强化对社会保障网的关注。
根据伯杰尔的观察,失业保险是多数国家在经济衰退时给家庭部门提供支持的主要方式,但在中国,这一保障的覆盖非常有限,例如只有1/3的城镇人口有失业保险,而只有1/5的农民工有失业保险,“一旦出现衰退,这种支持是很有限的。因此需要关注对这部分人口的支持,进而就会促进消费。同时,改变一下财政刺激的结构,也可以节省一些财政空间,因为公共债务已经比较高。”
强化汇率弹性,加速国内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此前的“双循环“战略既是应对当前疫情的短期计划,又是一项长期战略,旨在减少中国对某些关键高科技进口产品的依赖,并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以实现增长的可持续性。
不过,“双循环“当然不是要取消开放政策,伯杰尔建议中国继续推进金融开放进程,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同时,中国应加强市场化改革,就国际经验来看,私营部门是释放生产率的关键。
“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吸引了众多资金流入,但未来也希望可以有双向的流动,当前资本账户的限制仍然针对流出,这是中国需要努力的方向,但也要循序渐进。”日前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计划分批次新增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约100亿美元。同时,正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试点的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QDIE)政策也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就人民币汇率而言,IMF始终鼓励央行进一步强化汇率弹性。今年人民币涨势如虹,从5月至今,人民币已涨超5000点。自10月12日起,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但对于逆周期因子的安排并未有新的声明。
“我们希望中国不要使用逆周期因子,并继续强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我们也乐见今年在这方面出现的积极进展。”伯杰尔表示。事实上,今年逆周期因子已经很少高调露面。高盛曾在8月末提及,与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时期相比,5月以来逆周期因子的调节幅度仍很小(即中间价并未因人民币涨势较大而被调弱)。
也有观点认为,逆周期因子在人民币贬值时似乎对市场预期的引导效应更强,这可能也是为何近期因子很少被使用的原因。早在人民币“破7”后的贬值预期较强时期,几乎所有交易员都盯着中间价中逆周期因子起到的作用,当时在因子调节幅度较大(缓解贬值的意图)时,交易员并不会选择与央行的信号逆势而为。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普遍认为,“逆周期因子或许没必要官宣取消,因为央行可将因子中采取的系数从100%降到1%,这相当于不纳入调节因子。但不宣布取消,就意味着还能有灵活性,在未来需要时还可调高系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