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增强我国经济社会韧性

2020-06-22 11:04:08 和讯名家 

导读: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应综合研判内外部情况,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增强预防韧性和冲击韧性,提高复苏韧性和重构韧性,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与冲击

作者|冯俏彬 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冯俏彬系副部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2期

新冠肺炎疫情将极大改变世界与中国。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世界已经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树立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努力增强我国的发展“大国韧性”,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妥善应对内外部风险。

大国韧性的内涵与类别

所谓“大国韧性”,是指一个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重大风险时,能够提前预防和避免风险、有效抵抗风险冲击、及时消化和转移风险、恢复原有发展路径并开辟新发展空间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强大的韧性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之上。比如,强大而且独立的政治制度、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储备、正确的战略选择、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结构,以及稳定运行的宏观经济,等等。

可按阶段将韧性划分为四类:一是预防韧性,这是指经济社会系统本身运行稳健平衡,能够避免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或者能够预计到未来即将出现的风险和危机,并且成功避免;二是抗冲击韧性,这是指一旦风险形成冲击,能够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三是恢复韧性,这是指如果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造成了冲击,能够通过必要的政策调整、资源重新配置等手段,化解或者转移冲击造成的后果,并在较短的期限内恢复到原有发展路径;四是重构韧性,这是指一旦外部冲击超过维持稳定的“阈值”后,虽然不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状态,但能够通过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来赢得重生。

我国具有极强的经济社会发展韧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战乱、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但至今仍然是人类历史中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文明,展现出无可比拟的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发展模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综合而言,我国有以下条件和优势来增强大国韧性。

从指导思想上看,中国共产党秉持辩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思想,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对战略和路径进行调整,具有强大的自我纠错与适应能力。

从政治体制上看,中国政府历来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超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能够在有重大需要的时候,在短时间内集结各方之力共同应对。

从国际环境看,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已成为全球化、自由贸易、多边主义的维护者与旗手,占据全球道义高地。

从经济上看。供给方面,中国国土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庞大;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数均居世界前列。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有自主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上中下游产业链,工业基础扎实。需求方面,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中期,后续发展的纵深十分广阔。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坐拥世界上的最大单一国内市场,是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理想的试验场和孵化器。制度方面,中国有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及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箱,能够从容应对风险与冲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