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从中美经贸摩擦到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外贸与供应链将受到何种影响

2020-02-17 07:30:23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李文龙 张世明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到2019年末,中国的货物进口和出口(人民币计价)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5%和12.1%,中国在全球进口的份额也从2001年的3.8%升至2019年的10.7%,出口份额从2001年的4.3%升至2019年的12.7%。总的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受益于过去近20年来加入WTO的红利,目前已经形成了众多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在2019年全球总出口商品中,中国的机电产品份额占到了5.9%,较2001年增加了4倍;车辆设备出口份额增加了3倍;光电及精密设备份额增加了4倍。

  随着中国与全球贸易的不断融合,一方面全球因素会对中国进出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因素也会越来越影响全球贸易。最为明显的就是2018年以来的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的外贸产生一定短中期的冲击,而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由于中国春节后生产的推迟,冲击中国自身的出口并通过供应链影响全球生产。可以说,在2018年以来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外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当下急需非常之策来缓和外贸压力以及维护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的稳定。

  一、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一)中国贸易顺差面临下降的压力,尤其是对美国贸易顺差。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在2015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顶点,为5939亿美元,随后逐步下降。在中国人均年收入提升、消费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进口增长较快导致货物顺差减少趋势将在中长期存在。但是,中美经贸摩擦加速了这一过程。2001~2019年间,中国的货物贸易名义顺差总额为4.7万亿美元(不考虑增加值因素),其中对美国的顺差为3.4万亿美元。因此,如果中国对美国顺差大幅减少,将严重影响中国整体的贸易顺差。根据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中国在两年内将额外购买美国不少于2000亿美元的商品。据此,我们预计2020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降至2000亿美元的水平,2021年还将继续下降。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中国对美国顺差下降速度大大超过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自然下降速度。

  (二)美国从东亚进口的调整,已经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主要商品产生冲击。

  中美贸易摩擦出现实质性影响是从2018年的11月开始,当时美国从中国进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且这种趋势一致延续到2019年12月份。从美国的进口增速看,其下降主要就是由于从中国进口的下降导致的。从2019年10月开始,美国从全球进口的增速开始反弹,但对中国的进口并没有改善。相对来说,加拿大越南韩国与美国等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贸易关系。

  (三)中国在东亚供应链涉及对美出口方面已经出现份额下降的情况。

  我们分析了东亚制造业相对发达经济体对美国的中高端产品的出口,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马来西亚:

  从汽车产品看,中国在2018年及其之前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不断加强,尤其是对美国出口汽车及零部件增长较快。2018年对美有关出口为174亿美元,但2019年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有关出口降至140亿美元。从东亚对美国的汽车供应链看,韩国增长最快,已经开始部分取代中国的份额。

  在机电设备方面,中国是美国最主要的供应国,但美国明显放慢了从中国的进口步伐,从马来西亚的进口则在加速,部分显示了这方面的供应链向东盟及马来西亚转移的迹象。

  在办公电脑设备方面,中国大陆也是美国最主要的供应方,但2018年以来,中国大陆对美国出口逐步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对美国的出口则处于逐步增加的态势,部分显示了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办公电脑生产回归中国台湾地区的一种迹象。

  在手机及通信设备方面,由于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尤其是苹果手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因此,美国对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的需求并没有受到贸易摩擦的实质影响,中国目前仍是美国最主要及稳定的手机供应国,但不排除未来发生变化。

  总的来看,在美国对中国贸易施压的情况下,东亚供应链,尤其是有关对美国出口的部分已经发生变化。主要的特点是中国在汽车、机电设备及计算机方面对美国出口开始放缓。不过,这种放缓是短中期内逐步进行的,不会发生突然实质性的改变。除非美国对中国施压压力陡升,但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在美国大幅增加对中国产品关税的情况下,美国自身也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分析表明,在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下,不能忽视美国经济增速与进口中国商品增速之间出现的背离现象。长期以来,美国GDP增速高则进口中国商品增速高,反之则低,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美国经济走强、消费旺盛所带来的对中国商品需求增长的内在逻辑关系。但2019年以来,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带动从中国商品的同步增长,说明了美国对中国商品依赖的减少。出现这样的背离,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外贸行业受到的压力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是此次疫情影响地区中,除了湖北以外的确诊人数前十大的省/市中,广东、浙江、江苏及山东均为中国的外贸大省,其出口总量占到了中国出口的65.4%。另一方面,前十大确诊地区的河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及重庆等则为出口企业主要劳动力来源地区。外贸大省与输出劳动力大省的疫情均相对严重,对外贸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是各地配套生产企业复工时间不一致,导致上游原料供应不足,国内产业链面临断裂以及无法有效衔接与配套的问题,进而难以达到复工条件或者恢复到日常产能水平。

  三是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压力,加之此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贸行业面临产业链外移,人力成本上升,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挑战。

  四是近年来中国出口企业的结构已发生改变,民企已经超越外企成为出口的最大主力,2019年民营企业出口占到总出口的49.7%,比2014年增加了8.9个百分点。考虑到众多劳动力密集型的民营出口企业在融资、竞争力等方面本来就处于相对劣势,面对疫情冲击,势必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此外,目前已有迹象显示疫情的外溢效应。一是一些海外进口商因为担心疫情,延迟或取消从中国的商品进口;二是由于中国制造商无法及时复工,对商品出口及供应链造成冲击,已经出现如韩国现代汽车因为中国汽车零件断供而部分停产的情况;三是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长陈振声 (Chan Chun Sing) 于2月5 日 表示,基于本次疫情所造成的影响,各国政府应重新审视对于中国供应链过度依赖的状况。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分为两种情景分析疫情对中国外贸及产业链的冲击:

  第一种是相对乐观情景(目前的基本情景):疫情在一季度末基本结束。考虑到病毒的毒性的变化、中国目前节后缓慢复工及人口流动的有效限制因素,我们预计3月中旬的新增确诊病例会基本消失,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此情景下,疫情对中国外贸及供应链的冲击较为有限,不会造成大面积的供应链的调整。中国在2020年出口增速下降5%左右,2021年恢复正增长,全球产业链并未出现从中国明显转移的情况。

  第二种是严重情景:如果疫情在6月份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贸易及供应链将受到较大冲击。在此情景下,2019年出现的东亚供应链的转移现象会进一步加速,中国在2020年出口增速下降10%~15%左右,2021年恢复正增长,但维持在较低水平。

  三、缓和外贸压力及维护中国供应链基本稳定的应对举措

  (一)首要是守住中国目前在全球主要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在加强防护的情况下,尽快优先恢复出口行业的生产与相关物流运输。尤其是涉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占有重要地位且属于自动化程度高的出口行业,包括机电与电子等行业,应尽快恢复生产。

  (二)为了隔离国内疫情对生产及出口的冲击,需要设立严格的“绿区工厂”,即在“绿区工厂”的企业及员工是安全的,出口产品是经过了严格检疫的。这样做一是可以稳定这些企业的生产,二是增加海外用户的信心。

  (三)采取更优惠措施吸引全球顶级公司来华设厂,形成及培养高端产业链。在这方面,特斯拉就是最好的例子。特斯拉在中国投资设厂,直接带动及升级了有关电动汽车行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加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势地位。

  (四)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支持类似华为5G引领全球发展的产业,包括集成电路、高端医疗、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技术等,将中国产业链的位置向中高端延展,以此来巩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五)鼓励东部产业链更多向中西部转移而非向海外转移。中西部在基础交通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方面不断改进,已经具备了完全接纳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而且向中西部转移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可以更好借助“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把贸易更便捷地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拓展。

  (六)出口企业抓住机会,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在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强力支撑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迎来黄金窗口期。把疫情压力转为动力,加速企业进行自动化与无人化生产改造,既是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更好有助于防范未来再次出现类似的风险。

  (李文龙系图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张世明系图胜数字科技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