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矽亚投资张兰丁:百年产业变迁指引资本市场发展

2019-12-13 21:44:17 和讯名家 

  矽亚投资CEO、扭亏为盈专家  张兰

  张兰丁

  从事投资行业14年,近30年企业管理工作、22年CEO工作经历。

  熟悉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构设计,在产业扩张与并购、扭亏为盈、危机处理等领域具有卓越的成绩。早期从事IT行业10年,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引入韩国三星产品进入中国,并得到三星嘉奖;2004年进入资产管理领域,从事股权投资工作,并以帮助亏损企业扭亏为盈著称,带领团队创造了诸多卓越的成绩。

  《投资时报》记者  田文会

  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皆面临转型挑战,如何在未来发展得更好?通过历史上百年产业变迁,或许可以让我们洞悉未来。同时,产业变迁也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热点和方向的重要指引。

  12月10日,由标点财经研究院联合投资时报社主办的“见未来·2019第二届资本市场高峰论坛暨金禧奖年度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及金融机构的嘉宾共聚一堂,围绕宏观经济、旅游消费、证券市场投资、大健康产业、全球产业变迁以及创新赋能与高质发展新动力(310328)、金融创新与多元资管新未来等多个议题展开了分享和讨论。

  矽亚投资CEO、扭亏为盈专家张兰丁参会并发表了名为《跨越周期的智慧—全球产业百年变迁》的主题演讲。张兰丁表示,行业和宏观经济决定了一家企业好坏的80%,传奇企业通用电器(GE)在百年产业的变迁中,行业占比的变化透露了其基业长青的秘密,而股市的诞生也帮助企业可以通过更便捷的并购和剥离,来决定对行业的取舍。同时,美国财富五百强的行业占比、美国前十大市值公司和中国前一百大市值公司中行业占比的变化,皆鲜明地反映了产业变迁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的巨大影响。

  产业变迁除了资本助推,动力根源是技术创新。张兰丁表示,在矽亚投资的研究中发现,全球过去经历的五次康波周期,清晰地显示科技对整个产业变迁的巨大影响。

  从事投资行业14年的张兰丁,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构设计颇为熟悉,在产业扩张与并购、扭亏为盈、危机处理等领域具有卓越的成绩。据他介绍,在全球产业的变迁中,经济可以分为三层:一类是传统经济,即传统制造型企业,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来实现未来发展。而矽亚投资正是因帮助传统企业扭亏为盈而受到尊重。另一类是基础经济,以设备、机床、材料为主,这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而中国在这个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还有一类是新经济,新经济永远是经济中非常亮丽的一幕,但发展不是特别稳定。

  “相信在科技创新和资本的推动下,中国的企业经过调整,未来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中国必将迎来百年牛市。”张兰丁说。

  通用电气百年长青的秘密

  能够跨越百年牛熊周期的企业甚为稀少。

  据张兰丁对135年数据的统计总结,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年,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

  189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只股票指数诞生,当时包含了11种工业股票,到1897年一分为二,其中一只包含了12种工业股票,但这12家上市公司里只有一家公司活到今天,它的名字是“通用电气”。为什么通用电器能够活到百年后的今天?张兰丁表示,这家公司在百年之中的发展非常值得所有上市公司学习。

  世界第一家上市公司由荷兰人创立,同时,荷兰人创立了今天全球股票交易的游戏规则,赋予了上市公司并购套利的机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不断兼并,收购好的行业和好的企业,同时逐渐剥离掉处于下行周期的企业,永葆青春,所以,我们看到通用电器历经百年一直走到了今天。”张兰丁说。

  通用电气的发展和百年变迁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整个经济发展端倪。1932年之前主要是查尔斯·科芬时代,以传统产业为主,如照明、交通、家电、材料、航空、医疗设备等。1932年GE资本成立之后,一直到2015年接近百年都是科技与金融结合,包括查尔斯·威尔逊时代、拉尔夫·科迪纳尔时代,一直到上个世纪杰克·韦尔奇时代,金融行业占GE整体的50%。但到了近二十年,金融行业从占GE业务收入超过50%下降到今天不到7.8%,GE逐渐回归到实体行业中。

  五百强企业近百年的变化也很大。发展到今天,五百强企业已非常强大,占全球制造业的40%,占全球商品贸易的50%,占全球技术性贸易的60%,占全球ODI投资(境外直接投资)的90%。五百强企业上世纪初平均在榜时间是70年,而现在只有15年,五百强企业CEO平均任职周期一度为十年,而2019年只有4.5年。全球投资者给予经营者的压力越来越大。2000年前,发展中国家在五百强企业只占有5%,现在已经接近三分之一。2019年中国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有129家公司,超过美国121家公司。五百强企业收入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专业知识密集型,其中,500强企业上个世纪专业知识密集型收入只有17%,而今天已超过三分之一。

  张兰丁介绍到,矽亚在研究全球各国企业的情况时,发现中型企业消失殆尽。中型企业是指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到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大型企业研发较强,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比如,2018年,全球研发前20强的企业中,瑞士罗氏制药投入研发经费114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8.6%,而罗氏制药三款抗癌药物全球销售额210亿美元。小型企业因为灵活度高,可以非常快地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整。而中型企业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中型企业有三个出路,第一是努力做大做强,跨越中型企业陷阱;第二是卖掉,全球90%的并购都是围绕着中型企业进行;第三就是破产倒闭。

  企业何以会发展得好或不好?

  1896年,查尔斯·亨利·道提出,一个企业的好坏50%是由行业决定的。张兰丁称,用投资人的话来说投资就是投给行业,投资起始于对行业的深刻研究和理解,行业决定一切。而宏观经济决定一个企业好坏的30%。大部分的行业和企业都是顺周期的,当经济好的时候行业也好,企业也好;当经济下行的时候,行业可能也会受到冲击,企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行业和宏观经济决定了一个企业好坏的80%,而企业自身则决定了一个企业好坏的20%,具有五倍杠杆。“企业做的最重要决策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入到什么行业,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用什么方式参与竞争,我们称之为战略决策。企业在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经济、行业的情况,如何借力系统性机遇,如何抵抗系统性风险,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秋天来的时候,可能大部分企业要被扫地出局了。”张兰丁表示。

  企业生存两大支撑:技术创新和资本推动

  据张兰丁介绍,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一家企业能够活下来,有两方面非常重要:技术创新和资本推动。

  他表示,通过全球过去经历的五次康波周期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对整个产业变迁的巨大影响。

  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由此掀起了第一次技术浪潮,带动了冶金、煤矿、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英国在那个时代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技术浪潮中,蒸汽机开始进一步影响到铁路、轮船、交通运输,这一次康波周期从1845年开始,沿袭了47年。英国在那个时代号称“日不落帝国”,2%的人口却占全世界50%的制成品贸易,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就是在英国举行。第三次技术浪潮是钢铁、电力、重工程、化工、内燃机的兴起,这个时代注定是属于美国的时代。第三次康波周期是1892年之后的56年间。美国从1890年成为世界经济第一,1894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到2010年才被中国超越。第四次技术浪潮的代表即石化和汽车,从1907年就开始,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到1948年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些技术主要出现在第五次技术浪潮,包括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第六次技术浪潮,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科技趋势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手机、云端计算、量子计算、混合现实、数据分析、人类增强、网络安全、社交网络、先进的数码科技(300079,股吧)、合成生物科技、3D打印、医学、能源、食物和淡水科技、智能城市等。”张兰丁说。

  回顾过去百年所有跨历史时代的技术创新,从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到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到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85年发明三轮汽车,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这是二十世纪最耀眼的发明之一)。之后,科技继续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包括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1969年人类迈出走向太空一大步的“登月”,1971年的微处理器、1973年的手机以及个人电脑、1975年的数码相机,还有1979年的DOS系统、1980年的索尼随身听等等,我们都能够看出科学技术在不断往前发展。

  张兰丁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变迁、引领经济发展、大国崛起的主要力量。工业革命后,全球经历的五轮康波周期中,每一轮都是以一个突破性的技术为中心。

  全球科技实力中,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遥遥领先,在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中,70%都是美国人,全球20所顶尖大学中,美国占17所,全球最好的200所大学中,美国占75所,美国顶尖科学家有1465人。其次是英国,全世界200所最好的大学中,英国有32所,顶尖科学家英国有346人。排名英国之后的是日本、法国德国。全球前10个国家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全球研发投入的80%,而中国和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8%。2018年各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韩国排在第一,接下来是日本、德国、美国、法国和中国。

  “资本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助推剂,我们可以看到当大航海时代开始,麦哲伦、达·伽马在海上颠簸的时候,资本已经崭露头角。”张兰丁说。

  目前,在资本市场中,全球有80个证券交易所,总的上市公司数量有52585家,全球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超过85万亿美元。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交易所有18个,占2018年全球GDP的111%,18个交易所总市值占全部交易所市值89.96%。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分布上,北美市场的三个交易所占了全球的43.55%的市值,欧洲交易所占15.63%,亚太包括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东京交易所等占29.59%。

  而PE市场,截至2017年,全球私募市场资产管理规模达5.23万亿美元,2018年全球GP募资7140亿美元,截止到2019年9月底,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管理公司超过了2500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3.4万亿人民币。

  张兰丁介绍,全球基金的分布,并购基金占资产规模的31.45%,风险投资基金占11.87%,成长基金仅有7.36%。

  在技术创新和资本的推动下,全球经历了六次主要的并购浪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横向整合,美国有75%的公司因并购而消失。第二次并购浪潮以纵向整合为主, 85%的企业并购属于纵向并购,由此导致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次并购浪潮是上个世纪60年代,这一次受相关法案影响,集团公司时代开启,这一轮的并购浪潮中,并购的规模、速度均超过了前两次的并购浪潮。随着日本企业廉价高质的产品在70年代冲击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来临,这一次是金融并购加上收缩时代,多元化并购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金融运作与实业经营严重脱节,经营效率下降,这跟今天的中国有非常相近的地方。第五次并购浪潮是全球并购时代,这一次全球并购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第六次并购浪潮则由金融机构主导。

  产业变迁指引股市投资方向

  观察近百年美国产业的变迁趋势,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开始,然后到重化工业,到服务类第三产业,再转向新技术。在转型过程中,我们看到美国财富五百强企业中,传统产业的占比从1955年的78.4%到现在的44.2%,而新兴技术产业从1955年的14.6%到现在的21.8%。金融行业在美国近二十年来得到飞速发展,金融业在美国财富五百强中占比达到17.8%。

  从美国二级市场热点中,也能看到股票演变的过程,19世纪初主要是运河股,19世纪末是铁路股和电信电报股。到20世纪,前20年是钢铁股、汽车股、航空股, 5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使铝工业股成热点, 60年代是电子工业股、半导体股、塑料股,70年代经历两次经济危机,石油公司开始发展。80年代是生物制药股、微电子、房地产股,90年代是全球化的蓝筹股,如麦当劳、沃尔玛、强生。1994年一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网络股、科技股得到飞速发展。从现在和120年前美国股票的市值分布上也能看出端倪,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大变化,120年前占比38%,至今只有2%,取而代之的是通信、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占美国股票市值三分之一。

  从美国前十大市值上市公司也可以看出产业变迁的痕迹,一百多年前市值最大的是美国钢铁、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标准石油等,等到五十年前,开始看到一些熟悉的科技公司,包括IBM、柯达、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但是到了今天,前五大市值公司全部变成科技型股票,它们是苹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亚马逊、微软、脸书。

  回顾一下中国百年产业变迁,刚解放时第一产业农业占比68%、第二产业占比13%、第三产业占比19%,时至今天第一产业的占比不到7%、第二产业占比41%、第三产业占比52%。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主。1979年开始,纺织业、家电、基建业得到快速发展。1992年到1997年,家电、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快速崛起。1998年到2008年,汽车制造、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建筑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钢铁等得到了发展,2008年以后,金融、房地产、汽车行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市值前100家公司的分布情况来看产业变迁的痕迹。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业快速发展,那时崛起的主要是四川长虹(600839,股吧)、小天鹅等电器公司,1997年开始以房地产为支柱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中国石化(600028,股吧)、宝钢股份(600019,股吧)等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2008年次贷危机到今天,金融、地产、汽车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当前A股市场从行业分布来看,银行、非银金融两大行业分别以8.5万亿元和3.12万亿元总市值位居各行业之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投资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