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考核体系催生雾霾乱象
以GDP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的机会主义,像钢铁、化工、造纸、玻璃、水泥等行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污染重,也是投资驱动型,地方政府很容易引进这类产业,可以快速制造GDP、带来财政收入并增加晋升机会和寻租空间。只要产业结构和考核方式不改变的话,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把污染彻底地根治。
以GDP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的机会主义,像钢铁、化工、造纸、玻璃、水泥等行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污染重,也是投资驱动型,地方政府很容易引进这类产业,可以快速制造GDP、带来财政收入并增加晋升机会和寻租空间。只要产业结构和考核方式不改变的话,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把污染彻底地根治。
地方发展更多的GDP和财政收入后,官员个人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升迁机会,部分官员还能得到一些寻租空间。虽然中央政府能看到GDP的增长,可是无法洞察每个GDP背后的生长过程。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就有可能采取坏的技术,比如那些不安全、不环保、不卫生、不合法的手段。地方政府虽然知道这些,但不会把它揭穿。
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的重要原因是地方官员任期特别短。省级领导、省长、省委书记的任职期平均是三年左右,市长、市委书记是2.8年,县长、县委书记大概是3年,这么短的任期内又要做大GDP、要政绩、要升迁,他们就不会顾及后果,这就加强了政企合谋的趋势。
林毅夫不能用印度人均GDP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来说印度污染重就跟经济增长过快和产业结构低端没有关系。从全世界来看,污染重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往往是经济增长快的国家,污染更多。从全球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发展速度和污染程度是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上世纪50-70年代,大量产业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然而,我们有后发优势,可以发展好的清洁技术,这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的最主要优势。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高素质的人才不多而且资金不足,唯一能利用的后发优势就是别人把技术弄好了我们来推广应用,或者做下端的推广工作。因此,中国不太可能引领第三次能源转型。
中国对于太阳能、风能和生物制能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碳排放与交易等制度安排正在建立,这就对环境污染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中国清洁用煤的方法正有很多改变,虽然散装煤污染很大,很多平房烧的煤加剧雾霾,这种取暖煤方式在未来会越来越少。随着更多住户集中居住楼房,自烧煤取暖就会减少,集中式供热虽然也在烧煤,但相对的污染要比散烧煤好很多。